四川艺术基金青年舞台艺术人才孵化资助项目暨四川艺术职业学院2025届毕业展演季大戏——话剧《芙蓉大饭店》在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精彩剧场上演,该剧由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青年艺术团、附属中学、戏剧系师生同台联合推出,2022级、2023级、2024级戏剧影视表演、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及部分优秀毕业生联袂出演。
话剧《芙蓉大饭店》是一部深刻且引人入胜的舞台艺术作品,由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副主任、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高材生、优秀青年编导李丽来根据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经典剧作《四川好人》改编而成,该剧在改编创作过程中,借鉴了德国剧作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经典剧作《四川好人》,通过神明下凡寻访好人的故事切入,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关于选择是“好人”还是“坏人”的深刻探讨。这种跨文化的改编创作,不仅丰富了剧情的内涵,也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感受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碰撞。
一、虚幻与现实的交织
《芙蓉大饭店》的剧情围绕“好人”与“坏人”的选择展开,通过神明下凡寻访好人的设定,引出了对人性善恶、道德选择的深刻探讨。剧中,捏面人老张经过神仙点化,让面人歌妓沈黛化身为凡人,并与神仙一起考验她是否能成为好人。沈黛不计后果地帮助别人,但她的好心并未得到好报,反而将自己逼入绝境。她不得不在乐善好施的“沈黛”与冷酷无情的“隋达”两个身份间来回切换,展现了人性中善与恶的挣扎与冲突。
这一剧情设定,不仅是对个人道德的考验,更是对社会伦理的深刻反思。它揭示了在社会现实中,纯粹的善行往往难以维系,而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复杂性又使得道德选择变得异常艰难。沈黛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善与恶,以及在现实压力下道德选择的无奈与纠结。
二、人性的多维度探索
剧中人物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他们的选择与命运成为探讨人性善恶、道德选择的绝佳载体。主人公们面对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不得不在“做好人”与“求生存”之间做出艰难抉择,这种矛盾与冲突不仅是对个人道德的考验,也是对社会伦理的深刻反思。特别是通过神明下凡寻找好人的设定,话剧以一种寓言式的方式,提出了关于人性本质、道德相对性以及社会环境对人行为影响的深刻问题,引人深思。
作为剧中的核心角色,导演李丽来运用肢体语言、荒诞的剧情等表现形式,让沈黛的形象复杂而立体。她既是善良无私的歌妓,也是在困境中被迫展现出冷酷一面的隋达。沈黛的角色转变,不仅是对个人道德的考验,更是对社会伦理的深刻反思。她的善良与坚韧,让观众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而她的无奈与挣扎,则揭示了社会现实对个体命运的巨大影响。展现女主角在“善”与“恶”之间不断挣扎、沉沦、迷茫、蜕变……最后的结局也非常巧妙,孩子的出生暗示了女主角最后还是选择成为“好人”沈黛,成为一个母亲。
捏面人老张,作为剧中的叙述者和见证者,老张的角色虽然相对次要,但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他不仅是神仙与沈黛之间的桥梁,更是整个剧情的推动者。老张的形象朴实无华,但他对沈黛的关爱与支持,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都使得这个角色充满了人性光辉。
三、艺术手法的创新运用
《芙蓉大饭店》在舞台呈现上大胆创新,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艺术元素。导演巧妙地运用了虚拟、夸张等手法,打破了现实与幻想的界限,营造出一种超现实的审美体验。同时,剧中穿插的地方方言、民俗文化以及现代音乐元素,不仅增强了地域特色,也丰富了话剧的艺术表现力,使得整部作品既接地气又不失高雅。
特别是通过芙蓉大饭店门前捏面人老张的视角,展现了人性中本质的不确定性、可变性与复杂性,这种艺术处理手法不仅增加了剧情的层次感,也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获得了更深刻的思考。不仅为剧情增添了趣味性,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波动。此外,舞台上的光影效果、道具布置以及演员的精湛演技,共同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超脱的戏剧世界,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另外,在话剧的结尾,出现了名为《芙蓉大饭店》的主题曲,这个在话剧舞台上较为新颖,音乐采用男女声对唱的形式,不仅能够引起观众的共情,更能够表现女主角在歌姬“沈黛”和表哥“隋达”之间的转换和纠缠。
《芙蓉大饭店》是由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师生共同演绎的一部实验话剧,不足之处还很多,但算得上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话剧作品。它通过深刻的剧情构建、丰富的角色塑造以及独特的艺术手法,不仅探讨了人性善恶、道德选择的复杂问题,还展现了社会背景对个体命运的巨大影响。让我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引发了对人性、社会与未来的深刻思考。(作者系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二级演奏员赵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