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成都自然博物馆:打造夜宿“文旅+科普”夜宿新场景
2025年08月11日 21:2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1日电 (唐梓萱)“博士,我挖到化石了!”8月10日晚,一群化身“恐龙探险家”的小朋友们,在成都自然博物馆(以下简称“自然馆”)开展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史前大冒险。这是自然馆的“恐龙博士的深夜密令”夜宿活动的第三场。自7月20日首场活动开始以来,近百名“恐龙探险家”参与,16小时的沉浸式体验,不仅打破博物馆传统科普社教单一模式,将科普教育融入剧本探秘、团队协作与科学探索之中,更通过场景重构、任务驱动和互动体验,探索“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恐龙博士的深夜密令”夜宿活动。成都自然博物馆供图

  “恐龙博士的深夜密令”夜宿活动以“恐龙博士失踪事件”为叙事主线,通过精心设计的任务体系,将博物馆转化为动态课堂。

  孩子们在4D影院体验《博物馆历险记》,在恐龙展厅破解“SOS紧急呼救”线索,在户外模拟化石挖掘,并通过团队协作搭建“史前庇护所”(帐篷)。夜间环节更富创意——恐龙夜巡队任务结合探秘地图与化石制作,最终孩子们在恐龙标本的守护下入眠。次日清晨的“黎明行动”与颁奖仪式,为这场科学与趣味交织的探险画上圆满句号。

  “此次夜宿活动,绝非简单的‘延时开放’,而是通过三大创新突破,重新定义了博物馆的科普功能。”据自然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夜宿项目是‘文旅+科普’融合的新型尝试。”活动不仅响应了当下文旅融合的战略部署,更通过恐龙主题IP的深度开发,为文博场馆的研学产品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夜宿活动充分利用闭馆后的静谧氛围,通过光影调控、空间串联(4D影院、户外化石区与主展厅联动),打造出兼具神秘感与学术性的探索环境,实现博物馆场景重构;其次,以“剧本探秘+科考任务”相结合的模式驱动参与者在“闯关”中学习,将静态展品转化为动态知识载体,实现“玩中学”的教育目标;最后定向照明、探秘地图、定制奖牌等细节设计,增强了沉浸感,而化石手工制作、团队协作挑战等环节,则强化了参与者的实践能力培养。

“恐龙博士的深夜密令”夜宿活动。成都自然博物馆 供图

  “自然馆依托其独特的馆藏资源,在拓展‘博物馆+’的研学和社教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的优势。”自然馆相关负责人称,馆内珍藏的古生物化石标本、矿物晶体和珍稀动植物标本,都是特色研学和社教活动的良好素材。未来,自然馆还将开展矿物探秘之旅、自然守护者等多种特色研学和社教活动。

  自然馆会继续提升活动品质,开发更具创意的自然教育研学和社教活动,同时加强数字化技术应用,如AR/VR互动、线上云研学等,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博物馆+”新模式。

  自然馆夜宿博物馆暑期的成功试水,不仅提升了博物馆公共服务效能,更探索出一条文博场馆打造文旅产业新场景的路径——以特色IP为核心,以沉浸式体验为手段,让文博资源真正“活起来”。(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