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5日电 (唐妮)夏日绵竹,年画村的非遗工坊里游客体验木版拓印,剑南老街的古酒坊飘出醇厚酒香,山间民宿的凉风中夹杂着欢声笑语.....文旅深度融合的活力,正从这片山水间持续涌动。2025年上半年,绵竹市累计接待游客610.65万人次,同比增长4.05%;实现旅游收入62.93亿元,同比增长4.34%,以“文化为魂、山水为韵、项目为基”的融合发展路径,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文旅答卷。
文化赋能:非遗“活”起来 旅游“火”起来
“刚进村子就被年画墙画吸引了,拓印体验更是让孩子迷上了传统技艺。”近日,在孝德镇年画村,游客李明悦的感受道出了文化对旅游的强大吸引力。作为国家AAAA级景区,年画村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的旅游资源,通过观光服务、文创销售、非遗研学等业态,上半年接待游客60.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8亿元。村民们“农闲握笔头”当画师,不仅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更在家门口拓宽了增收路。
500米长的剑南老街则串联起“天益老号”古酒坊、川酒会馆等特色景点,以白酒文化、三国文化等为内核,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今年6月举办的四川国际美酒博览会期间,22万客商与游客齐聚于此,带动白酒销售额2.3亿元,拉动餐饮、住宿等配套产业增收4.23亿元,尽显“中国美酒名城”的文化与产业实力。
山水提质:“凉资源”变“热产业” 乡村游向“深度”转
入夏后,绵竹沿山镇的青山绿水成了“避暑招牌”。广济镇云盖村44家民宿暑期天天客满,成都、绵阳等地游客在此短住数日、长居两月,推动乡村游从“半日游”升级为“夏季旅居”。2024年,该村接待住宿游客50万人次、短途避暑游客100万人次,营收超2000万元。

九龙镇龙门山云溪谷6.5公里漂流河道上,日均4000-5000名游客体验速度与激情,单日最高接待量破7000人次;清平镇萤飞谷的夏夜,萤火虫与露营游客共绘浪漫图景……依托生态优势,绵竹探索“文旅+避暑”模式,通过村集体参与、公司化运营,让“绿水青山”持续变现为“金山银山”。
项目引爆:新业态成增长极未来规划锚定更高目标
文旅项目是产业升级的“引擎”。今年7月,玉泉镇桂花村依托50余处天然泉眼打造的田园综合体开放即“爆火”,日均游客超8000人次,带动周边餐饮、零售同步升温;清平镇正推进九顶山非遗体验中心、雪野川羌汉聚落度假区建设,未来游客可沉浸式体验羌绣、咂酒等非遗与民俗。

按照规划,绵竹将重点建设龙门之巅旅游度假带,培育康养、研学、户外运动等业态,深化“文旅+百业”融合。到2027年,力争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0亿元、旅游总收入140亿元,让“诗与远方”的画卷在这片土地上持续铺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