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8日电(伍排勇 陈贞燕)“大家看,这里不能漏胶,也不能漏布,一定要把握好尺寸,宽了窄了都不行,熨烫的时候要贴着布料边缘走,把胶压紧、对齐,力道均匀了,成品才平整耐用。”8月13日下午,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村联农来料加工致富工坊里热闹非凡,来自该镇一碗水村的巧手义乌手工坊技术骨干高富顺正拿着布料、熨斗、剪刀,手把手地为当地村民们演示着无痕内裤的加工方法。
活动现场人声鼎沸,熨斗的滋滋声、剪刀的咔嚓声与村民们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热闹的“增收序曲”。

“高师傅,您帮我看看我做的这个要的吗?”50多岁的村民蔡忠玉举着刚刚粘好的布料,有些不好意思地问。高富顺立刻走过去,握住她的手调整姿势说,“手腕要放松,跟着布料边缘走,不着急,胶的开口和结尾要对齐,慢慢地也就找着感觉就顺了。”
蔡忠玉是渔子溪村四组的妇女,喜欢做手工,以前做过来料加工的项链、耳钉等,这次技术骨干送技术培训到家门口,她第一时间就报名参加了。“学好了,咱也能靠手艺挣钱了,既能挣钱又能顾家,这真是帮咱解决了大难题。”蔡忠玉表示,刚开始觉得难,跟着师傅一步步做,自己发现也没那么难。
“手把手教,让我们学得很踏实。”20多位村民们在现场学习了裁剪技术后,大家围成一圈,有的埋头练习锁边,有的拿着样品仔细研究。
“把技术传下去,让更多人增收”。培训中高富顺表示自己从事手工坊行业有5年多,现在也从最初的学徒成长为技术骨干,她对各类缝制工艺已经了如指掌。这次接到培训任务,她特意提前做足了充分的准备,从基础操作到常见问题处理,都做了详细规划,并分享了自己的从业经历,鼓励大家,只要肯用心学,多练习,一定能学会。
“渔子溪村和我们一碗水村情况相似,不少村民想在家门口就业。来料加工时间灵活、门槛也低,大家忙完家务或农闲时即可就近务工,实现增收顾家两不误。”高富顺一边演示,一边向村民们讲解。
据悉,此次映秀镇渔子溪村联农来料加工致富工坊培训是“石榴籽”工程就业创业行动的具体实践。培训针对当地留守妇女、闲散劳动力较多的特点,精选门槛低、灵活性强的来料加工项目,旨在通过“骨干带新手”的方式,把技能送到家门口,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下一步,我们还将充分发挥联农来料加工致富工坊的作用,争取更多的订单,根据村民需求,开展更多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让‘学得好’转化为‘挣得多’,让就业创业的种子在各村落地生根。”映秀镇党委副书记魏贵斌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