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四川工人日报

千里飞鸿传递成长密码 ——一封手写信让青春与匠心双向奔赴
2025年08月21日 09:11 来源:四川工人日报 编辑:曹惠君
受访者供图
受访者供图

  这个暑假,对德阳城市轨道职业交通学院大一学生邹畅来说,格外幸福灿烂。8月11日,来自千里之外的一个暖心回应,让正在哈尔滨家中的她开心地跳了起来,“白大师给我回信了!”

  邹畅手里握着刚刚收到的信,小心翼翼地拆开,逐字逐句地读着,之前的专业难题与成长困惑,在信笺间找到了答案,完成了一场青春与匠心的双向奔赴。

  发现榜样到心之所向

  “我的专业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工程测量是我最喜欢、最感兴趣的课,没有之一。”邹畅在采访中提到的这份热爱,藏在她写给白芝勇信件的每个细节里。

  这个在30多人班级里成绩稳居前列的女生,总带着东北人的爽朗。实操训练时,她和男生们一起扛仪器、测数据,全站仪操作精度常常让人佩服。

  “在网上搜工程测量时,就看到了白芝勇大师的故事。”邹畅至今记得初见那些事迹时的震撼,一名技校毕业的普通工人,凭着扎根一线的坚守、精益求精的钻研,终成行业专家。

  “他说从我的信里看到年轻时候的自己,其实我从他的故事里,也看到了专业的另一种可能。”邹畅说。

  学校发起给劳模工匠写信的活动时,邹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学习中遇到的难关、对未来的迷茫写进信里。她没指望收到回复,毕竟对方不仅是行业泰斗,还是全国劳模、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当得知白大师不仅回信,还特意用手写时,这个平时“倔得像头牛”的姑娘难掩激动:“手写信多珍贵啊,能珍藏一辈子。”

  上学期期末测量考试,邹畅急着在20分钟内完成操作,结果算错了高差闭合差,急得直冒汗。那时她还不懂,为什么白芝勇在兰新铁路戈壁滩上,为了一组坐标能带着团队往返复测30多遍。直到后来用全站仪测水平角,0.5度的偏差让整个导线网坐标偏移,她才读懂信里写的“1毫米误差像座山”---原来老师说的“每一次读数都是安全承诺”,不是一句空话。

  跨越千里的问答

  邹畅说,给白大师写的信里,她问了个“自己都觉得幼稚”的问题:刚学的水准测量、角度测量,怎么跟以后城轨工程的GNSS、三维扫描结合?她没说的是,这个疑问藏在她每次实训的细节里---用钢尺量距时,发现课本公式和实际温差下的尺长改正对不上。

  白芝勇的回信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邹畅的思路。大师没讲大道理,只说“基础技能是新技术的根”。他举了杭州地铁的例子:用GNSS测完隧道控制点后,必须用全站仪边角测量再验证,不然就会漏掉因信号遮挡导致的7.2秒偏差。这话让邹畅想起自己实训时的小失误,突然明白:“就像我测水平角时的偏差,再先进的设备也得靠基础原理兜底。”

  更令邹畅触动的是大师说的“应急兜底”。白芝勇在信中提到,城市轨道地下区间里GNSS信号会失效,这时候“导线测量”基本功就是“救命稻草”。想想自己练导线测量时总嫌麻烦,现在才懂“那些反复练习的枯燥,都是今后完美完成工作任务的底气”。

  信笺外的成长

  白芝勇的回信里,“终身学习,搭建能力进阶阶梯”这句话深深烙刻在邹畅心里。这位从水准仪和操作手册起步的工匠大咖,用亲身经历告诉她,“把课本公式吃透,多观察工程案例,复杂仪器都是从简单学起的。”

  这让暑假忙着预习下学期课程的邹畅豁然开朗,不再纠结一时遇到的困难,而是更加享受户外作业的阳光---就像她喜欢记录生活的习惯,专业学习中的每一次测量、每一组数据,都是青春的注脚。

  “大师说他也犯过错,这让我觉得,只要坚持下去,我也能在这个领域发光发热。”邹畅信心满满。

  这场承载初心、饱含期许的对话,早已超越了普通的通信。它是工匠精神对青春的嘱托,是行业前辈对后辈的期许,更是一个年轻学子与一份专业热爱的双向奔赴。不久的将来,当邹畅踏上实习岗位时,或许会想起这个夏天---一封手写信的温度,与水准仪测量出的数据,同样滚烫。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