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19日电 (龚韦双)“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绵阳市‘无废城市’建设开局良好,实施了一批重点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无废城市’建设的‘绵阳路径’。”12月18日,绵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开强在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据了解,自绵阳市在2022年4月被列入生态环境部“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第二批建设试点城市名单后,重点聚焦“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危险废物”四大领域全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聚焦工业源,强化协同减量。建成江油红狮水泥有限公司等一般工业固废协同处置水泥窑2个,年贮存、协同处置污泥、钻井岩屑等一般固废10万吨。江油拉豪双马水泥有限公司实施替代燃料综合利用项目,每年可减少燃煤3.28万吨。安州区紧盯磷石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工作,区域内4座磷石膏堆场实现了从2018年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时期的“渣山废土”到现如今“青山梯田”的蜕变。
聚焦农业源,强化综合利用。绵阳市农作物秸秆常年产生总量在310万吨左右,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89%。在畜禽养殖方面,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6.68%,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与此同时,绵阳还建有绿色防控示范区45个、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点)3789个、绿色防控示范区2个,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81.93%,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聚焦生活源,强化分类处置。2023年,绵阳城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规范化全覆盖设置,全市整体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街道(镇)7个、社区82个,设置分类设施小区938个,设施覆盖率达95%;开展分类公共机构1066家,设施覆盖率达100%。
聚焦危险废物,强化风险防控。启动绵阳市危险废物全过程物联网和数字化标签建设,全市3000余家涉危废单位通过“无废四川”系统进行全覆盖管理备案,全市危险废物综合利用能力达34.8万吨/年,是2017年处理能力的4.5倍。全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达15.4万吨/年,实现零的突破;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达6840吨/年,是2017年处理能力的2.3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