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29日电 (刘刚 张婧)今年以来,雅安市委组织部、市委社会工作部聚焦破解“小马拉大车”的突出问题,全力推进基层“减负”和“赋能”,目前取得了实效。
据介绍,雅安从动态完善工作事项准入清单,到取消20项村(社区)没有能力核实的证明事项、规范清理3245个村级组织标识标牌,再到推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做法,全市659个村级组织权责利更加匹配,进一步构建了权责清晰、分工合理、运转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
“以前我们是‘看得见的管不着’,现在‘吹哨’解决问题更快更直接。”据雨城区顺路社区党总支书记曾婷介绍,顺路社区所在区域新楼盘多、流动人口多,经常有居民投诉油烟污染、噪音污染问题。今年上报了70余次“区级哨”,城管等部门现场联合执法,很快推动问题解决。
据了解,减负带来的实际变化,让雨城区碧峰峡镇三益村党总支书记卢波感慨颇多。以前防汛期间,村上面临着一项繁重任务—向相关部门重复填报格式各异、内容相同的水毁情况表格,现在只需要向统筹部门报送一次,部门之间共享数据,极大减轻了基层负担。
卢波说,“权小责大”和“人少事多”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让基层干部有了更多精力去思考如何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
摘掉了20余块牌子,荥经县严道街道城北社区党委书记张玲妮发现,相关工作交还给职能部门后,社区职责更清晰。今年1月,社区推出“一碗挞挞面”方便食品,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荥经挞挞面制作技艺融入其中,目前已销售7000余盒,预计社区集体经济今年可破零,增收将达3万元。
雅安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是一场力戒形式主义的攻坚战、持久战。下一步,雅安将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进各方联动,让基层干部集中精力做好带领发展、推进治理、为民服务等工作,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