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25日电 (杨勇)“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历史性改造演出场地,让我们‘演出有舞台’,同行同业高密度组织演艺资源,让我们‘演出有好剧’。”6月24日,在2024绵阳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绵阳市艺术剧院公司总经理谢德亮激动地说,改造后的虹苑、绵州两大剧场,仅上半年就开展公益性演出21场,营业性演出55场,其中精品剧目11场,现已有6万余名观众走进两大剧场观演,平均上座率超过70%,真正实现了剧院亮起来、群众乐起来。

在当天举行的2024绵阳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梓潼县、平武县、涪城区以及演艺企业代表、乡村文艺人才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等,围绕文旅融合、文保单位保护与活化利用、文化产业园建设、乡村文化振兴、非遗工坊发展等作交流发言。
三台县乡村文艺人才王旭深有感触地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其中人才振兴是关键。绵阳市委市政府针对乡村文化振兴缺乏人才支撑这一实际,发挥首创、实干精神,创新实施乡村文艺人才引进计划。“我很幸运地搭上了这趟人才引进政策班车,在三台县文艺战线扎根2年来,不仅长了见识,更长了本事。除了负责日常活动的主持、作品创作和节目指导,还参与编导地方特色文艺作品31件,培育地方文艺爱好者5.6万余人次。”王旭表示,将乘着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的东风,积极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之路,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是羌族最古老的一种传统手工刺绣,起源于羌族服饰,被视为绣中精品。但羌绣不能只是好看,还要靠它来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北川羌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云珍介绍,在北川县永昌镇和曲山镇石椅村建立了2家羌绣非遗工坊,探索推广“公司+合作社+绣娘”“能人+基地+绣娘”等模式,免费培训绣娘2万余人次,培育羌绣传承人4人,带动500余名妇女和残障人士致富,也让羌绣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接下来,将以市场需求为落脚点,打造非遗工坊特色IP,力争每年培育优秀羌绣带头人1至2人,带动灵活就业10人,人均年增收3万元。
“近年来,绵阳抢抓机遇、积极作为,深入推进‘文旅+百业’和‘百业+文旅’融合发展,不断丰富文旅产品,持续浓厚文旅氛围,最大限度释放文旅需求,加快培育文旅发展新优势,文旅消费升温升级,文旅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四川省委常委、绵阳市委书记曹立军表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做好文旅工作,要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不断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行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绵阳文化影响力、旅游吸引力和文旅产业竞争力,加快建设成渝文化副中心和涪江流域文旅中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