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9日电 (林忠伟 贺小蓉)梓潼县紧紧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对标国家小型水库管理标准,不断探索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新路径,创新“运、管、用”相结合,“责、权、利”均统一的良性运行管理模式,着力推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走深走实,拓展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水利建设、管理和服务成果,实现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助力乡村振兴造福农村群众。
释放权力,管护主体责任“实”
“自从村里通上自来水,我家就开始跟着吃了,现在这自来水不光味道甜,水质还好,厨房、厕所、院里都有水,用起来真是比以前方便多了。”许州镇联盟村75岁的蒋利成对家中的自来水连连夸赞。蒋利成得益于‘城乡供水一体化’打破城乡两元供水壁垒。

梓潼县出台《梓潼县探索小型水库管理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对两项改革后的全县171座小型水库进行权属调整和颁证,明晰所有权和界定管理权。并建立“1+16+1”小型水库管理组织体系,规定县水利局负责全县小型水库管理的规范指导、防洪调度、监督检查、学习培训等工作;优化资源配置,明确1家国有平台公司负责全县21座小(一)型水库的管理,建立一支养护和管理队伍,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管理;16个镇(乡)人民政府负责全县小(二)型水库的经营管理与工程维护,鼓励镇、村常职干部担任水库管理员,把管护责任落到实处。国有企业管护小型水库“公司化”新路径为小型水库找到好‘保姆’;做好“减法”“加法”“乘法”将河湖长制落到实处。
激发活力,水库综合效益“大”
“2020年,天台村将一处承包的水库收回由集体管理,与南部县升钟湖渔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鱼苗代养协议。鱼苗代养由公司免费提供幼苗、养殖技术和管理,生态鱼苗回收价格高于市场价3%-5%,实现村集体零风险且有固定收入。”仁和镇天台村党总支书记刘长城说,通过水库代养鱼苗过后,村集体经济每年至少是五至七万元的收入。

两项改革以来,梓潼县始终致力于小型水库管理短板“破冰”,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鼓励积极探索小型水库管理新机制,发展政府购买服务、村集体组织经营或社会资本参与等多种经营模式,发展鱼苗代养、特种养殖、非天然水域垂钓、乡村旅游等产业,结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升供水服务质量,不断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强化水环境治理,在保证水库水质的前提下,规范水产养殖活动,不定期开展水库水质抽样检测,对污染水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单位或个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确保水生态安全。
2020年,梓潼县实现水产品生产总量1.25万吨,产值2.5亿元。其中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500多万元,有效解决了“空壳村”问题。
强化抓力,考核督导“严”
“复兴寺水库涉及到6300多农村生活用水,坚决不能进行肥水养鱼。一旦发现,严格查处。”日前,梓潼县相关部门在督导时说。
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梓潼县坚决纠正“重建轻管”“用而不管”等现象,在监管上找薄弱环节,补齐管理短板,促进小型水库运行管理维护更加规范。两项改革后,各镇(乡)小型水库数量增加,人员减少,管理难度加大,梓潼县增加小型水库管理经费补助标准,同时印发《梓潼县小型水库管理考核方案》,加强对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维护管理监督考核力度。
“下一步,梓潼县将持续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机制,紧密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乡村振兴,积极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工程‘认领’机制,盘活全县小型水库资源,打造一批水利风景区、河湖公园和水美新村,充分发挥水库工程综合效益,达到有人管、有钱管、管得好、效益佳的目的。”梓潼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