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7日电 (钟星远)“这段时间气温特别高,天气太热,葡萄都要蔫死了,这不,每天早上都要早一点起来浇水。”17日一大早,泸县得胜镇乡联会副会长杜相南就忙碌着一边给自己的葡萄园浇水,一边说。
说起杜相南,在他的家乡泸县得胜镇罐顶山村早已是家喻户晓。作为镇人大代表、镇乡联会副会长,杜相南深知,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重任。他坚守初心使命,在脱贫路上,致富不忘乡邻,济困视为己任,谱写了一曲曲亲民爱民、无私奉献的扶贫赞歌。
杜相南了解到,在农村,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沿袭着一成不变的劳作观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耕耘,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如何让自己先富起来,再让乡亲们都富起来?成了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2014年,杜相南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决定放弃经商,开始第二次创业。于是,他卖掉门店、处理掉存货,加上自己经商多年的积累,和姐姐杜相珍一起,在本村投资300多万元,流转土地150多亩,创办了得胜镇紫桂缘家庭农场,种植紫秋葡萄。
谈起葡萄种植并非一帆风顺,就在那年,杜相南种下的葡萄大获丰收,他喜出望外,可没想到的是,7万多斤紫秋葡萄却换来的是“一地鸡毛”。由于那年恰遇全国葡萄丰产,市场价格一跌再跌,即便是以每斤两三元的贱价销售,最后还是剩了三分之一烂在地里。看着掉落的满地葡萄,心酸一阵阵涌上心头。
“不能让这好好的葡萄就此烂掉,搞葡萄酒深加工,做自己的葡萄酒品牌。”杜相南脑海里冒出一项大胆的投资计划,“建设葡萄酒生产线,既方便储存又提高附加值!”
“生产葡萄酒?我活了大半辈子,只喝过泸州的白酒,没喝过泸州牌子的葡萄酒,你非要把赚的钱全部赔光才开心?”好心的长辈们担心地劝说。可是,杜相南却义无反顾,决心做“吃螃蟹第一人。”

“葡萄价格随市场波动大,丰产时往往卖不出去,并且葡萄不易储存,头几年农场每年都在亏钱,后来我们搞深加工,引入葡萄酒生产线后,局面逐渐开始好转。”2017年,杜相南再投资500万元成立“泸州龙城红葡萄酒庄”,建起了标准化生产车间和智能化恒温发酵系统,增添了高温瞬时杀菌机、自动化灌装流水线、低温冷冻等机械设备。2018年,酒庄生产的葡萄酒通过SC认证,申请注册了“兰爵紫秋”商标,年产量达到100余吨,产值350余万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30多人,全面实现了从原材料生产、精深加工“一条龙”,酒庄生产的葡萄酒成功进入广东、福建等外省市场,彻底解决了葡萄存储、销售的“老大难”问题。
品尝到从失败到成功的艰辛与甜蜜,杜相南已经不再满足于自己挣钱,他把目光投向了如何帮助本村的贫困户增加收入,早日摆脱贫困,助力乡村振兴上。
该村4社建档立卡贫困户郑学文,家庭人多劳力弱,没有手艺无收入来源,连吃饭都成问题。加之住房也年久失修,大风一刮,摇摇欲坠,成了D级危房,家庭十分困难。了解情况后,杜相南主动请缨,把他作为自己的帮扶对象,结成帮扶对子。他不仅忙前忙后地积极帮助郑学文申请危房改造补助,新建了住房,还协调有关部门解决了两个孙子的户口和入学问题。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杜相南还安排其妻子何胜群在自己酒庄打工,年增收1万多元。
罐顶山村3社74岁的五保户王明才,住房四面透风透光,房前屋后泥泞不堪,潜在安全隐患。经过杜相南一次次上门苦口婆心地劝说,并当即承诺把王明才的土地全部流转给自己用于葡萄种植,王明才才答应了危房改造。为了减少建房开支,杜相南亲自制定危改方案,亲自备料,精打细算,天天坚守在修建现场,严把安全质量关。经过10余天的努力,不仅把王明才的房屋修好了,还打了晒坝,建了入户路,彻底解决了王明才居住和出行难问题
据了解,泸县得胜镇乡联会已有成员61人,吸纳何胜群、范世珍等建档立卡贫困户132户300余人在酒庄、专合社、农场工作,年人均增收1万多元。杜相南也带领乡贤们,一步步将得胜镇打造成为泸县“红酒酿造基地”“绿色果品基地”和“青花椒种植基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