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珙县:用生花妙笔 写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
2021年10月25日 20:0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5日电 (吴平华 单华燕)“仅在专合社务工,年收入大概就有2万元,而且在家门口干活,安逸。”近日,站在巡场镇德田村的花椒园里,村民许秀莲心中乐开了花。

  在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中,原德窝村和田坝村合并成立新的德田村。通过资源整合,德窝村提供人力,田坝村提供土地,原来面临的土地紧缺、劳动力稀缺等问题解决了,如今的德田村拥有花椒、绿化、竹子、茶叶四大产业,前景良好。

  小村变大村、弱村变强村,这样的变化在珙县比比皆是。今年上半年,珙县第一产业增加值12.59亿元,秘诀就在于,用生花妙笔写好了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用改革激活发展活力,不断求新促变,扩大基层发展天地。

  “物理合并”产生“化学效应”

  改革后,珙县17个乡镇整合为13个,原有的243个行政村调整为161个行政村,乡镇、村(社区)的“物理合并”,给群众带来怎样的变化?“通过整合土地资源,2020年土地股份合作社为村级集体经济创收24万元。”三合村党总支书记孙杰说这话时难掩内心喜悦。

  由三合村、龙塘村、坳田村合并而成的三合村创新思路,坚持党建引领“三变改革五大合作”,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思路,三合村挂牌成立了集体资产、土地、旅游、劳务、置业五大股份合作社。以“三变改革五大合作”为契机,三合村进一步盘活了农村“沉睡”资源,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收入。

  “微调行政边界,就能给基层带来活力,两项改革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珙县两改办相关负责人说道。

  “政务服务”托底“民生关怀”

  “以前办理低保证、准生证这些证件,得往镇里跑。现在好了,有了便民服务站,有啥事村干部主动帮着就办了,真是太方便了。”10月20日,说起村里的便民服务代办点,正在这里咨询问题的珙县王家镇长埂村2社沈寿春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百姓的诉求,是珙县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发力点。珙县在推进两项改革工作中,找准“穴位”,“对症下药”,加强撤并村党群服务中心管理,将政务服务的重心继续下移,依托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开展“便民暖心”活动,整合农资场所、电商站点等资源,常态化开展技术指导、代销代购等服务,实施“1村1员”的便民事务代办机制。镇便民服务中心每月安排1名业务骨干到各代办点开展代办指导,面对面讲政策、手把手教业务,着力提升服务群众能力,把代办服务“零距离”送到群众的身边。

  与此同时,该县依托“智慧珙州·数字红云”平台,建立县中心、乡(镇)分中心、村(社区)服务站三级智慧服务体系,161个行政村全覆盖设置综合网格员,通过平台将走访收集的社情民意逐级上报、予以办理、及时反馈,切实形成上报、派单、督办、评价“四步闭环”智慧服务管理模式。并针对60岁以上的老人生活不便等问题,创新推行村党组织为核心,村老协、特殊困难老人、助老巡访员共同签订《关爱合约》的服务项目,构建村党组织牵头督导,村老协或其他社会组织制定服务方案、助老巡访员具体落实的责任体系,提供代买生活物资、帮助建立健康档案、生活起居照护等服务。“像我们这些腿脚不方便的老人,村干部收材料、送证都到家里来,咱老百姓心里暖腾腾的。”上罗镇68岁的刘大爷竖着大拇指对记者说。(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