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雅安石棉:跨越崛起勇争先
2021年10月26日 14:5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6日电 (刘刚 吴丹 甘金奇)每一个时代的前行,意味着使命的交付。五年来,在上级对四川工作、雅安发展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引下,在四川省委、雅安市委的正确领导下,12万石棉儿女在县委“1237”发展战略和“1449”总体发展思路的带领下,谱写出一幅幅经济发展、产业增效、城乡换颜等美好画卷,这份温暖,也是雅安市石棉县跨越崛起勇争先的内在体现。

  高歌奋进 全速描绘石棉发展篇章

石棉夜景(石棉县委宣传部 供图)
石棉夜景(石棉县委宣传部 供图)

  2016年,石棉县创建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农民增收提供新思路、创造新路径。接着,石棉县被确定为“全省综合医改示范县”,为了给健康服务加速,石棉县通过“四个着力”深化综合医改示范县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而后,综合医改“石棉模式”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2017年,石棉县被纳入四川省殡葬改革试点县,并荣获“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优秀案例地区”。2018年,雅安市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仪式暨石棉特色农产品推介会活动在石棉举行,既是对石棉“三农”工作的鼓励和鞭策,也是对石棉绿色生态农业、特色美食、乡村旅游的促进和宣传;2018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善品公社打响石棉黄果柑上市“第一枪”,依托电商销售的契机,推动了黄果柑走向更广阔市场的路径;2020年,石棉黄果柑、枇杷再获殊荣,公用品牌价值综合突破12.19亿元,标志着石棉两大地方特色优势水果的发展再上新台阶;2021年,四川省“重走长征路·奋进新征程”红色旅游年启动仪式,在石棉县安顺场举行。这既是对石棉县红色文化的褒奖,更是对该县发展全域旅游的肯定。

  据介绍,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繁重艰巨的发展任务,石棉县以攻坚克难、不畏险阻的姿态取得了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佳绩: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69.77亿元增至102.38亿元、年均增长8%,人均GDP达8.9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3.85亿元增至6.85亿元、年均增长11.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331.41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4047元、9689元增至35531元、15201元,年均增长8.1%、9.4%。

  2016年—2020年,石棉县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3个、总投资171.11亿元,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32.51亿元。实施重大项目460个、总投资551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7%。先后两次荣获“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壮歌以行 全力推动石棉三产发展

枇杷丰收(石棉县委宣传部 供图)
枇杷丰收(石棉县委宣传部 供图)

  往外看,石棉是雅安南大门,是成都到西昌,攀枝花到雅安的黄金分割点。为生态资源大县、老工业基地县、移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往内看,这片红色的沃土,曾留下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英雄壮举,也曾留下了备受世人称赞的“川矿精神”。

  据了解,石棉县目前已建成特色农业产业基地35万亩,总产值8.8亿元,石棉黄果柑、枇杷品牌价值达12.19亿元。成功入围“省级农业园区培育县”,成功创建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等。

  同时,石棉县绘制了“产业树”全景图,构建“一园两区”产业布局。投入资金5.1亿元,促进园区提档升级。新引进工业企业30家,新增规上企业21家,园区主营收入由85亿元增至160亿元,工业税收增至8.74亿元、增长39.96%。

  如今,沿大渡河鸟瞰石棉,依托沿线近530万千瓦装机水电站,小水工业集中区和四川石棉工业园两大工业集群分别屹立于西北和东南。石棉县加快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投入资金61亿元,打造“五大龙头景区”和“三大温泉项目”。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4个,年游客接待量由380万人次增至5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增至46.5亿元、年均增长16.1%,荣获“四川省乡村旅游强县”和“四川省旅游强县”等荣誉。

  今年,顺利承办了四川省“重走长征路·奋进新征程”红色旅游年启动仪式后,石棉县的熊猫、温泉、雪山、草地、阳光等稀缺旅游资源被广大游客熟知。石棉红色旅游信息网络搜索量高速增长,游客广泛通过旅游平台预定客房,全县各酒店、民宿接待游客同比增长约186%,红色经济同比增长约218%。(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