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洪雅复兴村:坚守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11月23日 21:4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23日电 (刘忠俊 邓宁)每到周末,位于洪雅瓦屋山下的复兴村便热闹起来,村民们敲起复兴耍锣鼓,唱起瓦屋山山歌,让游客们切身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魅力。

洪雅复兴村一角。邓宁摄
洪雅复兴村一角。邓宁摄

  复兴村是青衣羌族后裔在大山繁衍至今的一个古村落,走进复兴村,群山环抱、山溪流淌,清代、民国川西古老的木屋如星罗棋布散落其间,缕缕炊烟掩映在青山绿树间……这里的生态与文化都被赋予了“国字号”头衔:2009年被评为首批“中国生态文化村”,2016年被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

航拍复兴村。邓宁摄
航拍复兴村。邓宁摄

  民风淳朴、民俗文化深厚的复兴村洪雅县人口最少的村,部分村民至今还过着以农耕为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这种“靠山吃山”从事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成为村民曾经收入较低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复兴村依托优质生态环境、传统村落、青羌文化积极打文化旅游产业,结合现有特色传统建筑风貌,打造羌风楚韵人文旅游文化项目,展示地方特色。如今传统民宿、青羌酒吧等古朴与时尚的文旅产业在复兴村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全村198户、723人吃上“生态饭”“文旅饭”。“村发展文旅产业后,村里的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人均收入从2000多元人民币,提高到现在的2万多元,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日子越来越红火。”复兴村党总支书记尹成静称,该村有农家乐63家,年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

洪雅复兴村生态茶园。何泽琼摄
洪雅复兴村生态茶园。何泽琼摄

  青羌文化是复兴村致富的基石,传统文化不仅让游客走进来,也让复兴村走出去。复兴耍锣鼓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0年1月,复兴村成立了属于村集体经济的文化公司,开始承接敲锣鼓等文化演出。“演出节目内容全部源于传承至今的青羌文化,演员也是本村村民,一场大型演出收费1万元左右,每位参演的村民可拿到几百到千元不等的劳动报酬。”尹成静表示,靠着文化演出,村集体收入从以前的零元,到现在的17万元。

  此外,复兴村还集中种植有机茶园约350亩。茶园采用公司加农户管理模式,在走生态、有机食品路线同时,与旅游相结合,开发观光农业等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壮大茶园产业,增加集体收入。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和地方风土人情,是最大的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下,作为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复兴村迎来了发展新机遇、新动力。2021年以来,复兴村青羌文化广场、3公里林区旅游道路等旅游基础设施陆续完工,以集体经济为主、运营商为辅的民宿产业“蓝图”村民直接参与建设。以生态文化村为特色,打造集特色生态美食、农家休闲、农业观光、特色森林产品及生态农副食品加工展示为一体的复兴村“乡村嘉年华”也正在积极筹备中....。.

  “坚守传统文化、实现开放发展的产业路线在复兴村不会变。”尹成静称,复兴村要发展,就要考虑传统村落里世代生活的村民的权益和愿望,因地制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自然与文化生态同步发展,不断探索“两山转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