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营山县人力资源市场打通服务就业者最后一公里
2021年11月26日 20:1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26日电 (杜杰)沿着营山县一环路一路向东,便可看到坐落在该县经济开发区创新创业小镇里的人力资源市场。走进服务大厅,人头攒动,每到周四的固定招聘日,LED和12个招聘窗口就会滚动播放企业招工信息。求职者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了解招聘岗位、相关政策,还有职业介绍、职业测评、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工作站等完善的配套服务,吸引了众多求职者驻足观看。

  营山县坚持“本土化”“集约化”“特色化”理念,历时70天全新打造的县人力资源市场于今年5月开始运行,集“促进就业、服务企业、展示县域产业”为一体,形成稳定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起到良好的桥梁纽带作用,实现就业服务“不打烊”,为企业招工稳岗、人才返乡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探索新途径  建设“本土化”市场

  近年来,营山县不断发力,实施经济体量倍增行动,争创全市经济副中心。从前分布散、规模小的职业介绍中介已无法满足该县经济工业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需求,亟须解决“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改变“老乡带老乡、亲属带家人、朋友带朋友”的求职现状。

  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营山县就业局协调县人社局、县工管委等部门,多次实地走访调研,结合园区企业入驻情况、劳务输出类型、人才队伍结构等问题,梳理出以下特性:农村劳动力数量大、专业技能偏弱;劳务输出所占比重多为自发性无序流动、输出工种偏体力型;园区入驻企业以机械铸造、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电器建材四大板块为主。

  经过多次部门磋商,最终选定在经济开发区创新创业小镇内新建一处占地458平方米的综合性人力资源市场,毗邻县工管委办公大楼,环绕75家园区入驻企业,临靠重庆配套机械产业园,地理位置优越,可实现求职与招聘的无缝衔接,技能培训与企业需求的完美契合,无序流动向有序转移的重要转变。

  形成新格局  打造“集约化”平台

  营山县就业局、县工管委等单位整合部分职能职责,将人力资源市场划分为招聘服务区、求职登记区、信息发布区、民营人力资源中介机构服务区、洽谈室、就业服务六大板块,设立企业招聘窗口12个、公共就业服务窗口1个、大型LED显示屏1台,安排5名工作人员协调管理,全天候提供政策咨询、求职登记、用工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录用备案等贴心服务。

  县就业局积极对接县内外各类企业,全面了解用工需求,先后收集臻信集团、汇思电气、三友酒业、协丰机械制造、润丰肉食品、泰岩智能整装、恒源毛绒玩具、荣誉灯饰等企业178条用工信息,梳理就业岗位5200个,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市场室内外大屏幕和显示屏播放企业宣传片和招工信息,并分工种分批次在周四上午举行固定招聘活动。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参加招聘2100人次,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100人,企业录用730人,实现“小、精、准”招聘(小规模组织、精细化管理、精准化对接),便于疫情防控和提高求职择业效率,进一步打通了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就业者的最后一公里。同时,营山县就业局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就业创业我们同行》电视栏目、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宣传,并在人力资源服务大厅放置各类就业创业相关政策宣传单,动员返乡务工人员进县就近务工。

  建立新机制  提供“特色化”服务

  为了让求职者真正体会到家的感觉,营山县就业局将就业服务工作站设在了人力资源市场二楼,配置2名工作人员,收集企业、求职者的相关需求、建议及意见,汇总形成台账,并及时建立、完善相关机制,提供从职业推介、政策咨询、求职登记到技能培训、后勤保障、权益维护的一条龙特色服务。

  今年9月,营山县就业局根据近期疫情防控要求及求职人数波动,建立了淡旺季招聘机制,旺季为每周四上午、淡季为每两周周四上午举行,确保每场招聘会都能达到实效。此外,针对劳动力专业技能偏弱的问题,营山县就业局逐步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引入就业服务云系统全过程监管,确保培训开班质量;与企业开展深度互通互联,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开展以工代训培训97期2360人次,提高求职人员与招聘岗位适配度;开展电气元件及设备装配、农业技术、保育员、中式面点师等特色培训104期5160人次。

  截至目前,营山县人力资源市场已成为一个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运行有序、便捷高效的综合性服务场所,辐射全县所有用工单位及求职人员,持续优化营山县劳动力就业环境,提高了求职招工效率,缓解了结构性用工矛盾。同时,提升了人力资源服务水平,为推进营山县民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