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加大金融支持 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绘就成渝双城“兴”画卷
2021年12月09日 14:0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9日电(闫峰)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以来,将成渝地区打造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上升为国家战略。兴业银行成都分行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以党建为引领,以支持区域内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大对成渝地区金融支持力度,努力提升服务质效,绘就了一幅双城经济建设“兴”画卷。

  强化党建引领  凝聚发展合力

  为更好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把牢发展方向,该行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先后召开党史学习动员教育大会、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培训会等,号召全行“守初心、担使命”,始终牢记“为金融改革探索路子、为经济建设多做贡献”的目标,推动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扎实服务实体经济,高效履行社会责任。

  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举措。成都分行一直致力于支持川渝地区经济发展,在金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普惠小微、绿色金融等领域均取得了卓越成效。”

  据介绍,为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目标,该行在分行层面成立工作组,结合区域特色,以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客户为主要目标,共建成渝重点项目库,并建立联合营销小组,整合资源、协同作战。

  同时,该行还在总行领导下,组建多个敏捷柔性组织,针对区域内重点项目,一户一策制定金融服务方案,积极推动业务落地。

  坚守实体本源  优化金融服务

  2021年11月30日,四川省政府正式发布《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为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格局提供了指引。为全面支持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建设,兴业银行成都分行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初心,不断加大对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普惠小微等领域信贷投放,在总、分行联动下,落地了多笔重点业务。

  今年10月,兴业银行成都分行作为主承销商,为蜀道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发行2021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据,发行规模20亿元,票面利率3.69%,该票据也创下了今年以来西南地区同期限、同评级、同品种债券发行利率新低。

  据介绍,该笔债券募集资金将用于四川首条高海拔高原高速公路和四川西北部首条高速公路出川大通道-G0615线久治(川青界)至马尔康段高速公路、G4216线宁南至攀枝花段高速公路和全世界单体投资最大高速公路重要的一段G4216线屏山新市至金阳段高速公路的项目建设。

  截至今年11月末,该行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贷款余额超过650亿元,为川渝地区各市州之间相互衔接与沟通、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同时,该行还与区域内通威股份、新希望集团等大型民营企业保持良好的授信合作关系,对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能源、农业等产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助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该行还通过创新业务品种,积极践行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据介绍,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该行推出了快易贷等纯线上、信用贷款产品。

  同时,该行还针对小微企业不同融资需求创设了小企业设备按揭贷款、增级贷、助保金融贷、小微联保联贷、自助循环贷等特色产品,进一步丰富了服务小微的渠道。据统计,自成立以来,该行已累计向1.5万户小微客户提供信贷支持逾1200亿元,切实解决了一批小微企业的发展难题。

  聚焦持续发展  践行绿色金融

  为积极支持双碳目标实现,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兴业银行成都分行依托总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优势,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探索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模式。

  今年7月,该行作为独立主承销商,为成都香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行碳中和债6600万元,专项用于公司下属一级子公司购买纯电动公交车替代老旧柴油公交车项目。11月,该行为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发行2021年度第四期绿色中期票据,发行规模5亿元,预计CO2减排量为1350吨/年,有效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向低碳环保、高效节能的绿色时代迈进。

  据统计,自成立以来,该行已累计向川渝地区投放绿色贷款超过300亿元,折合减少碳排放294万吨,为地方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也是金融机构的天职。”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兴业银行成都分行将立足区域特色,继续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全力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更大力量。(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