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10日电 题:大安区三年援彝帮扶:彝汉情深战脱贫 再续华章启征程
作者 吴平华 黄明鑫
从海拔300多米,到4000多米;从2000年12月,到2018年6月;从20年冕宁“民族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到3年凉山“援彝扶贫攻坚”;从江姐故里大安区,到彝海结盟地大凉山。
在中国西南版图,相距500多公里的两片红色热土再次手牵手、肩并肩,决战决胜大凉山深度贫困,朝着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一往无前!
不负重托,情系凉山:大安英雄凯旋回家
“援彝队员卡莎莎!共产党员瓦吉瓦!”
2021年6月18日,大安区援彝工作总结座谈会如期召开,热烈欢迎大安英雄凯旋回家!会上,大安区委书记张昭国一边谈起前不久在凉山参加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的所见所闻所感,一边介绍在昭觉新学到的两句彝语。
这句彝语的意思是:“感谢援彝队员!共产党员好得很!”在这点赞、感激的背后,是国家聚焦“三区三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啃下“硬骨头”的生动写照,也是“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脱贫攻坚精神的最佳注脚。
时光回溯三年,2018年6月20日,西昌。在全省综合帮扶凉山州打赢脱贫攻坚战动员大会上,省委书记彭清华向11个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授旗。
举全省之力,首批5700多名干部组成的11支综合帮扶队伍分赴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开展为期三年的脱贫攻坚和综合帮扶工作。
这批队伍中,就有23人来自大安区。
“他们,带着责任与使命,将大安与凉山深情守望;他们,克服艰难与险阻,让大安与凉山风雨共担。”
1000多个日日夜夜,队员们的足迹踏遍凉山州7个县、20个乡镇、45个村;三年间,队员们宣传惠民政策20000余次,参与建设产业奔康园18个,帮带预备党员26名、村后备干部27名……
闻令而动,尽锐出战:23人挺进大凉山
截至2017年底,大安区已有18个贫困村摘帽、4670户13795名贫困群众脱贫,进入巩固提升阶段;离全部脱贫摘帽目标,仅剩8个村、2132户5174人,胜利近在咫尺。
与此同时,凉山这块“硬骨头”进入了攻坚期。针对“三区三州”实际,在国家层面“一个意见两个规划”一系列帮扶政策关怀、落地之际,省委、省政府发出号召,“万众一心夺取凉山州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赓即,大安区继续发扬光荣传统,坚决响应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由区委组织部牵头,从严把握人选的政治关、品行关、廉政关和能力关,从组织、农业、卫健、水利、公安、教育6个系统抽调出经验丰富、作风优良、表现优秀的精兵强将23人,组成援彝综合帮扶工作队,并在全省率先成立援彝干部人才临时党支部。
这23人中,有第一书记(副科级干部)1名、农业技术骨干10名、优秀教师5名、计生专干5名、公安干警1名、水利人才1名;男性21人,占91%;45岁以下13人,80后优秀干部人才8人,90后优秀干部人才2人;中共党员8人。
“虽然我们自身的脱贫攻坚任务也重,但凉山更需要人,接到通知后,我们班子的思想高度统一,全力支持,及时在全系统发布报名消息,当天就报满了10个名额,供组织遴选。”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严明清晰记得。
6月27日,他们就背负行囊,分别奔赴凉山州越西、雷波、盐源、金阳、布拖、喜德、美姑7个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前线。
克难奋进,彰显本色:4大难题一一破解
带着区委的殷殷嘱托,带着家乡人民的殷切期盼,帮扶队员们踏上了交通闭塞的大凉山腹地,不仅要面对走不尽的路、翻不尽的山,还要面对语言不通、交通不便、生活不适、帮扶不易四大难题。
在工作中,当地干部群众很难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推广更难,使得帮扶工作进展缓慢。
大安区农业农村局农艺师梁勇在喜德县博洛拉达乡博洛村,免费请求为村民修剪花椒树,但没一个村民愿意,包括支部书记也不愿意。回龙镇农业中心兽医黄雁在越西县五里箐乡五里村,自带工具帮村民阉猪,也没人愿意。卫健系统姚广、孙晓玲等,见到彝族老乡生病了,建议并希望他们到卫生院看病治疗,但部分老乡请来毕摩搞迷信治病……
为克服语言关,大家就利用简单的彝语手册和当地的花椒平台直通车栏目自学彝语,并依靠当地乡村组干部一起走村入户,尽快有序地开展工作。
为克服安全关,大家通过微信“大安凉山州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群”,在下村入户或返家时,相互告知天气、道路信息,叮嘱战友们一定注意安全,在同一个县的结伴而行,相互照应,确保了每一位队员平平安安开展工作和回家。
为克服饮食关,个别能就近吃伙食团的就吃伙食团,大多不能的就置办炊具自己做。
为克服推进关,与群众打成片,靠着真诚、爱心和耐心,反复讲解政策、反复沟通,与当地干部群众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最终顺顺利利地推进帮扶各项工作。
三年走过来,工作的艰辛、生活的清苦、环境的艰难锤炼出大安队员昂扬的斗志和坚韧的毅力!
绣花功夫,决战决胜:11个贫困县全部清零
大安队员到岗后,有14人在贫困村、4人在乡镇、5人在县乡村支教,担任脱贫攻坚、禁毒防艾、控辍保学等急难险重工作。
帮扶工作队队长龚德君在越西县瓦岩乡担任专职副书记,除统筹推进全乡脱贫攻坚“五个一”工作、协助推进产业发展,还负责联系前进村,脱贫攻坚、计生、禁毒、防艾、护林防火等工作尽在其中,以及打理工作队日常的内外联络,事无巨细。
三年间,队员们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随时随地强化党的政策宣传,宣讲惠民政策20000人次以上,控辍保学宣讲10场次1200人次以上,护林防火、禁毒防艾宣讲15场次1500人次以上。特别是2020年,宣讲重点向内生动力激发、卫生习惯改变、移风易俗、感恩教育、认可度提升方面发力,营造良好迎接氛围。
三年间,队员们聚力精准脱贫,全面完成“两不愁三保障”大排查、再排查。对照“乡三有、村一低七有、户一超六有”脱贫指标,遍访贫困户、非贫困户,精准识别自主搬迁户,统筹完成“十查二十八核”和“整改提升·万师入万户”等重点工作,全力落实住房安全、水、电、电视核心指标,统筹推进教育、医疗、产业、低保,协调外出务工,促农增收;软件资料清楚明了,顺利通过验收。
2020年新春伊始,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队员们听党指挥、牢记使命、放弃休假、舍身忘我,冲在防疫一线,特别是卫键系统孙晓玲,主动申请到越西县隔离点,连续战斗10天,传为佳话。
2020年11月17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凉山州普格、布拖、金阳、昭觉、喜德、越西、美姑7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凉山11个贫困县、四川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被称为“中国最贫困角落”之一的四川大凉山整体摆脱贫困。
彝汉一家,接续奋斗:61人次获年度考核优秀等次
心中有人民,脚下有真情。
队员们牢记重托,把凉山当故乡,以初心赴使命,紧紧围绕宣传党的政策、推进精准脱贫、开展综合治理、建强基层组织、为民办事服务五大职责,恪尽职守,只争朝夕,高质量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
“8分多钟的《不负重托情系凉山——大安区援彝综合帮扶工作纪实》记录了队员们三年攻坚的点点滴滴,精神催人奋进,接下来要组织全镇党员干部观看,汲取推动牛佛发展的新力量。”牛佛镇党委书记蒋跃感慨。
据统计,三年间,队员生病高达30人次、住院6人次、家庭突发重大变故2人次,但大家都没有向组织提出过多要求,困难过后,都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援彝帮扶工作中。
坚强后盾,关心关爱:200余万元后勤保障到位
“三年前,大家奔赴凉山州投身当地的脱贫攻坚事业,这次回到大安,既是回家,也是全新的开始,要继续发扬援彝精神,矢志不渝守初心、担使命。”出发之时,张昭国书记为临时党支部授牌;现在,召开总结会为大家接风洗尘,给予厚望。
同时,要求“出好援彝专刊,纳入党史学习教育内容,用好大讲堂、事迹报告会、‘三会一课’、座谈交流等平台,讲好‘援彝微故事’,号召广大干部学习援彝干部艰苦奋斗、不畏艰险的援彝精神,不断凝聚全区上下应对大战大考、聚力苦干实干的精气神。”
这其间,原市委组织部部长刘敏,区委组织部部长朱莉、常务副部长王洪剑、副部长张杰先后带队慰问;2020年施友明老师突发疾病时,刘部长、朱部长第一时间协调救治、顶岗工作;区委每年召开专题座谈会,了解关心队员工作、生活和家庭情况;派出单位主要领导也带队慰问,随时保持联系,嘘寒问暖,及时解决遇到的具体困难。
大安干部的心血和智慧凝结在金沙江畔、雪山之巅;大安人民、凉山人民的红色基因和深情厚谊再一次融入共产党人的红色血脉!
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宝贵的脱贫攻坚精神、援彝精神将转化为苦干实干拼命干的宏伟力量,为大安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