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泸州龙马潭大冲头村被命名为全省首批省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
2021年12月22日 16:1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22日电 (邹立杨 姚艾青)22日,全省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表彰及现场推进会在遂宁市举行,会上,泸州市龙马潭区双加镇大冲头村被命名为全省首批省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并作为全省唯一村社区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过去的大冲头村,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产业单一,村集体经济几乎为空壳,属省定贫困村。2020年,中伙铺村和大冲头村在两项改革“前半篇”文章工作推进中,合并为一个村。调整后的大冲头积极抢抓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发展机遇,聚焦提升文化服务效能、增强文化发展动能、增添乡风文明底色,打造生态宜居、文化厚植、产业多元的活力渔湾图景,全力擦亮大冲头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全省首批乡村治理示范村、省文明村等多个金字招牌。

  多方整合文化资源集聚蝶变

“十里渔湾” 。 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十里渔湾” 。 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哇,我们的村史馆建得太好啦,陈列物品多样,从过去到现在,都有根源可寻啦!”12月21日冬至,阳光穿透云层照耀着大冲头村,在新建的村史馆内,双加镇群团文体服务中心文化干事赵小玲正组织村里的好婆婆、好儿媳、致富带头人等先进典型参观村史馆。

  打造多种文化活动阵地,让文化资源“多”起来,村史馆成为大冲头文化阵地最靓丽的风景。

  加大政府购买力度,高标准建设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文化活动室、广播室、室外篮球场等场所,让文化资源丰富起来。

  实施“十里渔湾”风貌提升工程,打造渔文化文创小品、新(改建)健身步道、完善停车场、增设马拉松补给站、美化旅游厕所、开通旅游点公交专线,让打卡游客多起来。

  积极开展区域文化共建,与区书美协会、音舞协会、摄影家协会等协作共建文化工作室,实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每周开设摄影、少儿书画和舞蹈培训班,培养本土文化骨干38名,让文化活动丰富起来。邀请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老师到村开展厨艺、农家乐运营、抖音拍摄等培训,让大冲头的故事丰富起来。

  采取购买服务、项目补贴等方式引入仁人公益、邻萌公益等社会组织和大学生志愿者定期到村开展服务,今年共开展书画展、读书会等群众文化活动16场,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丰富形式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今年4月,为期一周的龙马潭区乡村文化旅游节在大冲头举行,交出了一份时代的靓丽答卷:马拉松比赛、亲子摸鱼、采摘黄桃、汉服秀、抢鸭子、垂钓竞技、党史知识问答等10多项文旅活动,吸引10余万人参加,综合收入超过5千万元。

  打造多种文化场景,让文化服务“活”起来。乡村文化旅游节领动龙马潭做精品牌文化服务,系列按需供给的地方特色文化活动又不断丰富着村民们的精神生活。

  做优流动文化服务。“送戏下乡”、公益电影放映、图书优惠购等文化惠民服务,80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看大戏、观电影、购图书”的精彩生活。分片组织开展包粽子、做香囊等民俗活动,让村民在活动中相互交流、增进感情、互助守望。将农家书屋建成区图书馆分馆,以“一卡通”为媒介,实施书籍全区“漂移”,让城乡共享均衡文化资源。

  做细数字文化服务。依托“智游双加”项目,实现“十里渔湾”WIFI全覆盖。实施智慧广电工程,打造远程互助平台,开展网络文化课程培训。依托“博看书苑”数字图书馆等提供云上文化资源,实现云上文化供给高效高速。

  做精品牌文化服务。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做优做精地方特色文化活动,提升乡村文化旅游节、新时代乡村读书会、农民运动会、百家宴等品牌活动影响力、吸引力,实现群众参与活动全覆盖。

  彰显魅力文化底蕴扎实丰厚

环湖马拉松赛。杨尚威 摄
环湖马拉松赛。杨尚威 摄

  打造乡土文化场景,让文化底蕴“厚”起来。大冲头村探索创新农村公共文化空间载体,挖掘乡村优秀民俗、农耕、节庆、名人、祖训家规等文化资源,提供乡土文化沉浸式体验服务供给,塑造和谐共生的美德风尚,展现人文美。

  弘扬农耕文化。建设农耕文化博物馆和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农耕文化沉浸式体验教学,茁壮农耕文化之根。联合田源家庭农场、乡韵公司,利用生态采摘园、鱼苗孵化中心等,建立青少年劳动实践活动。加强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等多元化乡土人才培育和传统工艺保护与传承,建设乡土文化展示基地。

  深挖渔村文化。突出“渔文化”,在十里渔湾新建文创小品18个,设立鱼种展示文化长廊300米,打造“渔文化”展陈室,创作具有地域特色的《渔村姑娘》等3部原创音舞作品。

  厚植时代文明乡风。建立以村党委为核心,村集体经济组织、乡贤联谊会、结对共建单位等15个组织为补充的“一核多元”治理体系,完善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建设,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

  融合发展文化产业红红火火

  5月28日,大冲头村集中打渔的视频登上了各大媒体平台,燃爆了朋友圈。村民们怀抱大鱼、笑容灿烂的背后,一方方鱼塘碧波荡漾,如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渔湾内,与花草、小桥、流水、人家相映成景,美不胜收。

  打造“十里渔湾”风景区,让文化产业“火”起来。以文化振兴推动产业连片多点多极发展,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近郊游,大冲头一跃成为泸州人休闲娱乐的网红打卡地,走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做足水上文章。依托国家级专合社大春渔业专合社,培育养殖大户11户,带动农户584户,发展水产养殖2000余亩,产值2100万元。发挥丰富水资源优势,规范建设川南最大的国际标准竞钓池,常态化开展休闲垂钓、竞技钓、亲子摸鱼等文化活动。

  拓展岸上经济。建设“订单高粱”产业区,种植有机高粱800余亩;引进社会资本,发展特色柑橘种植2000余亩、翠冠梨种植400余亩。引入业主规模化发展黄桃、果桑、葡萄等精品水果和桃花、梅花等观赏花卉,结合四季变化开展“桃花节”“梅花节”及各类鲜果采摘节,让四季瓜果飘香,推进实现“以花为媒,以果会客”。

  突出文体为媒。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百家宴”、松滩湖环湖马拉松赛、厨鱼大赛等活动,丰富群众文旅活动,吸引游客20余万人,拉动消费近3000万元,实现旅游收入12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增收8000元,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立体化。

  在大冲头,亮丽的风景、丰富的活动、三产的互动,带火了双加镇的旅游,仅去年,全镇就接待游客30多万人,综合收入超1亿5千万元。良好的生态,也成了龙马潭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宜居、乡村振兴的招牌。(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