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23日电 (王凤丽)冬日暖阳下,在江油新安医养中心院内,老人们或下棋、或聊天、或晒太阳,其乐融融。
由原三清、海棠、白沙三村合并而成的战旗镇白沙村已整体连片打造成以水稻、水果、中药材种植为主的农旅融合产业特色村,走出了一条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繁荣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一窗受理、一章审批、一次办结、全程代办。”通过标准化、特色化、精细化打造的江油各村镇便民服务中心,现在可完成307项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
行政区域调整改革的“减法”带来改革成效的“加法”,自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推进以来,江油创新机制,夯实基础,调优布局,把“两项改革”往深里抓、实里走,不断以改革的实际成效回应群众的殷切期盼。
资源“活”起来 优化配置为经济发展蓄能

每天中午时分,位于三合镇蟠龙村的川江肥肠店里甚是热闹,前来用餐的人络绎不绝,缕缕炊烟让原本荒废的房屋焕发生机。这只是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推进以来,江油盘活资源,让闲置资产再生利用的一个缩影。
蟠龙村由原蟠龙村和双江村合并而成,合并后的蟠龙村出现了村办公楼闲置的情况。该村大胆探索,通过租赁经营、入股经营、商业开发等方式,引入农贸公司、公益组织、餐饮店等商家和社会团体入驻,让闲置资产有了用武之地。
试水成功后,该村又盘活了其他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和厂房等存量资产,实现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0万元。在蟠龙村的示范带动下,其他镇村也积极探索,盘活闲置资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利用效率,释放改革红利,增强村民的获得感。
归心谷是永胜镇藏王寨村盘活村闲置资产、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项目,该项目年接待游客达7万人次;方水镇通过招商、入股等市场手段,吸引企业及经营能人共同开发利用闲置资源,让“沉睡资产”活起来。目前,该镇已盘活闲置农户房屋7户、集体经济所属房屋5套,建成民宿、咖啡书吧、电商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集体经济年增收11万元;永胜镇海棠铺村积极盘活闲置资产,将党群阵地打造成村级老年活动中心,完善村级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
为进一步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江油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创新方式分类盘活镇村闲置资产11.62万平方米、盘活率达99.57%。
产业“强”起来 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聚能

蔚蓝的天空下,河流蜿蜒,彩林如画,盘山公路如山间彩虹环绕在村舍间……隆冬时节的枫顺乡仍风景如画,良好环境的背后,是江油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交出的漂亮答卷。
枫顺乡作为江油市最北端的山区乡镇,被誉为“江油北大门”。该乡以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为契机,抢抓北部山区生态旅游扶贫环线贯通重大机遇,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紧紧围绕“一心一带五主题”“一园两基地”的大空间布局,高质量编制《枫顺乡生态和旅游融合发展概念策划》,全力推进北部山区生态康养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
两项改革既是一次地域版图战略重构,更是一次发展水平提升的新机遇。在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江油各村镇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挖掘优势,发挥特色,深化改革,夯实发展基础,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发展集聚强劲动能。
特色产业逐渐做强、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乡镇和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100%、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96%……自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全面铺开以来,江油科学谋划、多点发力推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走深走实,改革成效突显并惠及广大群众。
效能“高”起来 健全体系为基层治理赋能
“现在市场环境好得很,干净整洁有序。”武都镇画屏农贸市场李大姐对现在的市场环境很是满意。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得益于武都镇创新实施的“一支队伍管执法”管理模式,提高了基层治理水平。
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实施以来,武都镇积极探索“一支队伍管执法”管理模式,努力构建“权责统一、权威高效、执行顺畅”的综合执法体制,解决了执法力量分散、薄弱,基层治理效能不高的问题,目的在为民,关键在效能。
为保障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深入推进,江油不断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夯实基层基础,规范设置镇、村、组三级党组织,健全基层干部选育用管方法,创新“一肩挑”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管理监督机制,构建起“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综治保障+科技赋能”的社区治理新模式。
“全市乡镇司法所从40个调整为24个、派出所从21个调整为22个;优化应急管理服务设施布局,设置区域性消防救援站点2个,建成应急避难所(点)373个,组建乡镇(街道)应急队24支、村(社区)应急分队250支,加快形成‘一主两辅’基层应急力量体系。”谈及改革取得的成效,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如数家珍。
下一步,江油将从做实规定动作、抓好改革示范、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工作,确保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抓出实效、抓出经验,交上一份群众满意的答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