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 成都市武侯区家长学校揭牌
2022年01月16日 20:1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月16日电 孩子们欢乐的寒假开始了,家长们可能又要犯愁了,“双减”之下,怎么“依法带娃”?如何更好陪伴?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对于成都武侯区的家长们来说,他们将得到专业的解答和系统的培训,1月16日上午,一个特殊的学校——成都市武侯区家长学校正式揭牌,一批特聘专家、讲师、志愿者代表领取了聘书,众多家长们迎来了属于他们的开学典礼。

  把每个孩子培养成堪当重任的有用人才,既是家长的殷切希望、学校的奋斗目标,也是社会的共同责任,更是党委、政府必须担负的使命。近年来,武侯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建设教育强区,着力打造了一批优质学校,努力办好民众满意的教育。

 成都市武侯区家长学校揭牌。(武侯区供图)
成都市武侯区家长学校揭牌。(武侯区供图)

  武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建设武侯区家长学校,是在做优学校教育、发展社会教育的基础上,致力于进一步增强家庭教育功能,着力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建设家长学校标志着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迈出重要一步,标志着我区综合教育改革取得新的进展。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出生后接受抚养的过程,本身就是父母施教的过程。”武侯相关负责人表示,建设家长学校,就是希望传递正确的育人观,与家长一起把培养孩子的正确标准树立起来,增强综合育人的方向感,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正如开学典礼的主题“终身学习,与儿女共成长”所揭示的那样,家长学校将帮助家长提升自我修养、加强家风培育、厚植家庭美德,为孩子的人格塑造树好榜样,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成都市武侯区家长学校揭牌。(武侯区供图)
成都市武侯区家长学校揭牌。(武侯区供图)

  武侯区的家长学校将建成什么样子?武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将是弘扬家国情怀的重要阵地、家庭教育方法理念的交流平台、提升家长教育素养的培训基地以及促进各方沟通的桥梁纽带。一方面,拓宽家长们的格局视野、提升其思想境界,引导家长们围绕理想信念、品德修养、行为习惯等孩子成长中的共性问题、热点话题面对面交流,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学习先进的家教经验、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着力克服“唯分数论”等教育焦虑,共同面对孩子“成长中的烦恼”;另一方面,通过开设传统文化、心理健康、家校共育等课程,广泛链接线上教育资源,创新开展社区课堂,邀请教育专家作专题辅导,促进家长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综合素养持续提升,引导家长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大力弘扬优良家风,积极创建文明家庭,切实让家庭成为孩子终身成长的生命场、能量场。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专业指导。家长学校将精选授课专家、精心设计课程。”武侯区教育局相关人士表示,家长学校将开设家庭责任、危机应对等丰富多样的课程,建立学前、小学及中学各学段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家长的学习需求。还将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聘请家庭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专兼职教师。同时,遴选家庭教育经验丰富的家长担任家庭指导师,组成家庭教育讲师团队,达到互学共鉴的目的。

  具体而言,将每周举办讲座、组织家长参与。利用文化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资源,每周开展专题讲座、家长沙龙以及丰富多样的亲子活动,并通过学校班级组织、网络报名等方式,让家长们广泛参与进来,为广大家长提供一个常态化的家庭教育学习平台。考虑到家长工作忙、时间紧,现场听课较为不便,还将对每一期课程,都将全程录播,上传到教育平台。同时,开设网络直播课程,方便家长远程听课,让更多丰富、优质、精品的教学资源走进千家万户、惠及更多家长。

  在线上视频传播的同时,还将举行线下沟通交流、实现共同进步。为方便家长们面对面沟通交流、相互学习,武侯区将在区文化馆搭建线下沟通平台,让家长们分享在家庭教育中的心得体会、实践经验。特别是对一些子女教育中迈不过的坎、解不开的结,让大家一起来探讨和解决,并邀请专家答疑解惑,帮助家长共同进步。

  为办好家长学校,武侯区将统筹各方力量,整合优质资源,突出抓好“四个一”——组建一个坚实的专班、设立一个互动的社群、汇集一个开放的智库、建立一个彰扬的机制,努力把家长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