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溯本与新生·城市美食进化论”大师沙龙在蓉举行
2022年01月23日 21:0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月23日电(严心怡)近日,由搜狐城市-成都携手成都餐饮同会共同举办的“幸福成都·城市名片”第3期“溯本与新生·城市美食进化论”大师沙龙在成都举行,资深川菜大师张中尤、王开发、卢朝华、兰桂均、张元富,以及成都柴门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川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天福等成都餐饮界大咖出席论坛,共话成都美食的现状与未来。

大师沙龙现场。搜狐城市-成都 供图
大师沙龙现场。搜狐城市-成都 供图

  “烟火三千年,道尽成都味。”作为亚洲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美食之都”的城市,美食一直以来都是成都最为闪耀的一张城市名片。而美食文化不同于名胜古迹、名著典籍、城建文博,它来得更加直接,从胃到心,能瞬间把人征服。它在满足人们口舌之欲后,又值得细细探赜索隐那些藏在成都美食里的各种情感。

“圆桌讨论”环节现场。搜狐城市-成都 供图
“圆桌讨论”环节现场。搜狐城市-成都 供图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不同历史形成不同的文化,而美食文化,是最具生命力的一支,呼吸之间,与每个人的个体感知息息相关。它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底蕴,也个性化了城市的人文基因。”成都餐饮同业公会会长兼秘书长袁小然说,面对消费升级的新要求、餐饮生活的新世相,成都餐饮业如何更好的促进行业转型升级、高质增效和品质发展?需要“溯本”,也需要“新生”。

  搜狐城市-成都总经理、成都餐饮同业公会副秘书长舒畅介绍,本次大师沙龙选择以“美食”作为切入点,是因为美食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可以通过色香意味形,连接起了人们呼吸与情感的纽带。如今,一座城市美食文化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已经紧密契合。

  在本次活动最重要的“圆桌讨论”环节,到场的成都餐饮界大咖们根据三个不同的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首先针对“如何看待传统的川菜与如今成都美食的现状”话题,大家有感而发:川菜之所以能够征服四面八方的食客,是因为川菜厨师通过自己灵巧的双手,把“烹调”演绎得淋漓尽致,把食材的另外一面展现给了食客,让食客体会到了川菜的无穷魅力。正是因为川菜的这份“魅力”,成都美食经济才能蓬勃发展。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前9个月,成都实现餐饮收入1206亿元,同比增长55.5%。成都全市50余家知名川菜企业在2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设门店100余家;产业链企业积极融入全球供应网络;本地化“美食+旅游”“美食+社区”“美食+文创”消费场景日新月异。

  不过,看似风靡全球的川菜,却存在着“认知”上的问题。人们对川菜乃至成都美食的认知,停留在了“麻辣”上,那是因为川菜厨师把“麻辣”这一味型做到了极致。而随着四川火锅店在全国遍地开火,“麻辣”更是成为了食客对于川菜的固有印象,但这并不是川菜的全部。要知道川菜是以24种味型闻名,“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才能体现川菜包罗万象之精髓。

  在第二个环节,各大知名川菜品牌主理人们根据自己的从业和学习经历,对“打造国际美食之都,如何将成都美食发扬光大”话题纷纷各抒己见。大家共识就是“兢兢业业”,想要把川菜做好,把川菜发扬光大,必须要拥有“匠人匠心”。创新固然重要,但是不能丢掉“本心“;其次,川菜讲究一个“和”字,以味取胜的川菜正是以一个“和”兼具了包容性、创造性、独特性和多样性。成都美食想要发扬光大,就要继续发扬兼收并蓄、贴近百姓、“汇百家之长”的优良传统,不仅要让人们认识川菜“本真”,又要做到真正的创新,而非简单的复制粘贴。

  在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如何理解成都美食发展历程以及美食与城市发展关系”话题,资深美食文化专家们从两个层面进行了解读:从经济层面来看,想要管窥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力与文化繁荣,“食”是切入点之一。能吃、会吃,是经济活力的体现。成都餐饮业不仅拥有厚实的数量基础,而且充满了持续发展的动力。成都美食在网络上“出圈”,吸引着四面八方的食客来成都餐饮店打卡消费,同时也带动了成都美食经济乃至夜经济的增长。

  在文化层面来看,美食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反映出了一座城市的调性,成都的餐饮文化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成都人和城市的性格的体现。遍布成都大街小巷的地方风味,展现出了成都这座城市在历久弥深的岁月之味,同时也成为了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载体。(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