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1日电(吴平华 李柯 )据悉,近年来,四川珙县创新“互联网+党建”模式,依托“智慧珙州·数字红云”平台,探索“党建主线、民情在线、服务一线”“三线”治理模式,有力推进基层党建与信息技术融合共生,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精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坚持“党建主线” 推行网格管理服务体系
优化升级“智慧珙州·数字红云”平台,依托县乡村三级党群服务中心和党群综合网格,全面整合公安、民政、住建等部门资源,建立“人口、法人、证照、地理、视频、知识、事件”等7大数据库,实行分级授权进行信息共享;整合党群系统、政务系统、政法系统和“两代表一委员”等各方面力量,分别组建成立“窗口服务员队伍”“社区网格员队伍”“民情代办员队伍”3支队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通过进社区、进村庄、进院坝、进小区,开展全域覆盖便民利民惠民服务,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同时,将全县各类服务事项划分为党群、政务、民生、商务等类别,细化每个服务事项具体流程、管理职责和管理单位,通过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让治理架构进一步科学,治理机制进一步健全,服务事项进一步清晰,服务流程进一步规范,先后涌现出“温馨港湾”“四方合约”“妇女微家”等品牌服务项目,使群众需求得到更加精准满足。
坚持“民情在线” 形成协调联动治理格局
坚持“键连键”与“面对面”相结合形式,“线上”通过“智慧珙州”微信公众号、民情通、智慧党建服务网等渠道收集办理民情民意,实现“微信扫一扫,服务全知晓”。“线下”健全完善党员干部定期下访、公开接访、网格员入户调查等常态化走访制度,形成全覆盖、全天候的民情收集网络,为群众提供高效快捷便民服务。
探索村(居)民“积分制”管理模式,将好人好事、志愿服务、最美家庭等列入正面清单对应加分,将乱搭乱建、大操大办等列入负面清单对应扣分,建立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孝善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一约五会”机制,构建党建引领下“自治为核心、法治为保障、德治为支撑”的“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
充分发挥巡场安民社区、南井社区等4个社区党委作用,强化“两新”组织和驻区单位党组织管理,积极开展“机关单位进社区、社区力量进网格、网格人员进家庭”的社区党建“三进”活动。同时,将城区划分为30个网格单位,每一个居民小组与网格完全重合,由居民小组长兼任网格员,点对点开展各种服务,实现政府职责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
坚持“服务一线” 实现双向服务相融互动
突出党务、政务、民生和商务“四大平台”,大力推进“互联网+党建”建设,统筹整合党员教育、行政审批等服务项目,对群众需求进行分级分类处理,限时办理处理。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依托“双岗双责”“走基层、听民意、解难题”大走访活动等党群联系服务链,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实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转变。
以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创新开发社情民意全流程收集办理分析运用系统,实行“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评价等级,坚持“一事一评价”机制,群众诉求事项办结后,重点围绕办理态度、办理结果等进行全覆盖电话回访,将评价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形成社情民意“晴雨表”,作为各部门年度目标绩效管理综合考评和干部职工目标绩效奖惩重要依据。
坚持“动真格、用重拳、促转变”原则,建立上级对下级纵向问责、下级对上级逆向问责、乡镇与部门横向问责的“三维问责”制度,对在社情民意推进落实中收集不主动、推诿扯皮、公开不及时、群众反馈满意率整体低于90%等10类情况进行严肃处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