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金融服务助推乡村振兴 四川工行涉农贷款余额突破1500亿元
2022年05月09日 11:3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9日电 (吴娟)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简称“四川工行”)透露,该行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截至2022年4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突破1500亿元,余额及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四川工行积极支持春耕备耕。四川工行 提供
四川工行积极支持春耕备耕。四川工行 提供

 

  持续反复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着四川农业产业的经营发展,但却不影响四川工行服务三农的热情。该行以服务三农客户为主旨,围绕四川省农业龙头企业、“10+3”优势特色产业中现代农业种业、川茶、川粮油、川果等领域,着眼全产业链、各类经营主体开展“融资、融智、融商”服务,适配精准信贷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聚焦美丽乡村建设  描绘乡村振兴画卷

  据介绍,四川工行围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项目,积极主动对接项目主体,了解信贷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制定金融服务方案,加大各地水环境综合治理、修桥建路等优质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持续优化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生活品质。截至4月30日,该行累计发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近500亿元。

  针对农村土地整治及农民安置房建设等金融服务需求,该行早对接、早谋划、试点推广,拟定成都分行试点开展“乡村振兴贷”,截至2022年3月末,已实现农村集建用地整理贷款投放超6亿元。

  同时,该行结合四川实际情况,对新农村领域安置房项目融资业务制定《新农村安置房评审指导意见》,正在成都、绵阳、德阳、宜宾等地试点。截至目前,四川工行该类贷款已审批通过超10亿元。

  加强精准投放  支持产业兴农

  据了解,四川工行深化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向国内大型养殖生产龙头企业独家承销全国首笔“乡村振兴债”,金额达20亿元。

  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新型组织形式,大力拓展涉农企业开展电子供应链融资,利用“工银e信”、“e链快贷”等产品,化解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农户的流动性压力。此外创新设计“德康养殖贷”、“特驱农牧贷”、“铁骑e贷”等地方特色产业专属融资产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农业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发展。

  该行加大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生产信贷支持力度,增强对“优质粮食工程”特色种植业、和菜篮子产品供给重点领域的融资供给,以川茶、川酒、川果、川药、川牛羊等“10+3”现代农业体系为依托,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做精做优,积极支持春耕备耕,做好全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

四川工行通过“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提供便民金融服务。四川工行 提供
四川工行通过“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提供便民金融服务。四川工行 提供

 

  另外,该行不断创新服务,加快普惠涉农贷款落地。针对涉农主体信贷需求情况,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打造特色普惠涉农金融产品,累计推出20余款普惠融资产品,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融智、融商”的一体化产品。

  强化友商合作  助力乡村振兴

  据四川工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加强银政企合作,积极推广小微农担贷产品,以四川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提供保证担保作为增信手段,充分发挥“银政企”三方合作机制作用,解决小微企业、个体户等涉农主体无抵押、无担保的问题,为辖内涉农经营主体提供个性化、优质化的金融服务。

  同时,在小微农担贷基础上创新融资模式,工行广安分行推出“银政通”贷款产品,通过引入广安市乡村振兴基金,工行、市农担公司及乡村振兴基金按比例分担风险,向企业提供贷款支持,该模式下借款人无须向银行提供抵质押担保即可获得融资支持。

  该行积极探索“政府引导+银行融资+保险期货风险转移”融资模式,实现金融行业获得优质经营主体,经营主体实现风险保障,以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作为合格担保或信用保障措施办理贷款,主动对接政府主管部门、担保机构和保险公司,关注各地确权办证、押品评估、抵押登记、抵押物处置渠道等政策环境及机制建设情况。

  提升基础服务  切实助农惠农

  据悉,四川工行持续做好县域及乡镇人群的个人住房融资服务,支持居民购置首套房刚性融资需求,不断优化办理环节流程,持续提升贷款审查审批及投放效率。

  2022年春节之际,该行在成都开展服务农民工客群的首届“乡村振兴e购房”主题活动,为春节期间返乡购房的农民工提供合作楼盘推介、绿色审批投放通道、利率优惠等一揽子金融服务。

  成都购房节活动期间,成都15家县(区)域支行累计接待返乡务工客户650余人次,累计办理个人按揭贷款228笔。本次活动为成都地区春季返乡务工人员提供购房便捷优质服务,切实做到助农惠农。(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