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lyxw > 中新网四川

遭遇“寒冬”,威远锅炉姜为何“冻”而不“僵”
2021年12月07日 11:3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7日电 (徐艳梅 刘小玲)作为内江特色农业的一张名片,威远县主产的反季节生姜,因采用锅炉加热循环水提升地温栽培而得,又称“锅炉姜”。

  过去20年中,威远锅炉姜远销日本、韩国等18个国际国内市场,曾为当地农民赢得不少风光。时过境迁,伴随着煤炭价格的持续上涨,加上国内各地的模仿复制,同质竞争,导致锅炉姜产量激增、利润锐减。

  威远锅炉姜如何逆境突围,“冻”而不“僵”?

  建冻库:打好上市时间差

  9月土地整理、10月安装设备、11月下种、次年1月收获……按照老一辈人摸索出的规律,威远锅炉姜的种植收获有自己的“节奏”。

  这一切,都瞄准每年元旦至春节前后上市的黄金期,那是威远锅炉姜价钱最好的时候。但最近两年,“老黄历”不灵了。

  由于锅炉姜市场行情不断走高,包括乐山、重庆等地的农户竞相模仿,锅炉姜产量暴增,供过于求,价格随之下跌,从最高批发价100元/公斤,跌至8至9元/公斤。对于种植户来说,批发价24—25元/公斤是盈亏平衡点,低于这个价格,就意味着亏损。

威远锅炉姜。徐艳梅 摄
威远锅炉姜。徐艳梅 摄

  面对困境,作为锅炉姜的“祖师爷”,是坐以待毙,还是以变应变,内江的选择是后者。

  “锅炉姜的核心是差异化,当一种差异被抹平,突围的办法是另外一种差异化。”威远县新店镇民富村种植大户刘红琢磨出了继续占据市场优势的方法:提前一年购买姜种,并将其储存在冻库中,这样就能保证在当年姜种上市前两个月下种,仔姜也能提前1个半月至11月中旬上市。

  “别人还在下种,我的姜就收获了。”2018年,刘红的早仔姜顺利在11月中旬上市,最高批发价卖到了84元/公斤。2020年,内江市场行情普遍不好,但她一亩多“冷库姜”依然赚了10多万元。

  看到刘红的创新成果,村民们纷纷效仿,个别种植户还自建了小型冻库。眼下,村民陈桃红、张建红等的姜地里正是一派繁忙的收获景象。

  另一边,村里建起了3300平方米冻库,刚刚投用就被村上的种植户租光了。“这有利于实现姜种的灵活储备,降低姜种价格年际波动的影响。”刘红说。

  换能源:既降成本又环保

  在刘红的姜地里,“管火师傅”邹加利每隔四五个小时就要往锅炉灶里添一次煤炭。烧煤,也是烧钱,尤其是今年,由于煤炭价格暴涨,导致锅炉姜种植户成本剧增。

  刘红算了一笔账:往年煤炭价格为1500元左右/吨,今年要2400多元/吨。按照1吨姜种生长周期内需要1吨煤炭来算,今年1吨姜种仅能源成本就要多出900元,而每亩土地需要种25吨姜种,则要多出2.25万元。

  这直接拉低了姜农的利润。当前,政府正计划邀请专家到村里搞电力、天然气等绿色能源试验。也有村民摸索着尝试新能源。

  “走,去小罗的地里看看!”说完,刘红开着车就到了威远锅炉姜种植“老手”罗杰家。

  不同于其他村民烧的煤炭锅炉,罗杰的锅炉则烧的是生物制剂。“你看,很卫生,环保还省钱。”刘红凑近一瞧,锅炉外的控制面板就像电脑一样,直接就可以控制温度。

  去年,罗杰用20吨姜种来“试验”这台生物能源锅炉,相比煤炭,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最近,罗杰又订购了一台功率更大的,准备把另外一台煤炭锅炉也换掉。

  “有厂商希望我再试一台新型的光伏发电锅炉,不晓得效果怎么样。”罗杰有些迟疑。“那先放到我地里去试试嘛!”刘红邀请道。

  寻姜种:稳定质量和种源

  近段时间,正是种姜和购买姜种的双忙碌时节,刘红和丈夫王永德分别在内江和云南忙得不可开交。

收获现场。徐艳梅 摄
收获现场。徐艳梅 摄

  民富村锅炉姜平均每亩要投入成本约14万元,而姜种就占了整个投入的50%,主要从外地购回。当地对姜种需求的逐年增加,也让外地优质姜种价格“水涨船高”。

  “有一年贵州的姜种被我们买到了4元/斤,涨了个翻番。”刘红道出了种源单一备受限制的心酸。

  迫于成本危机,这些年,刘红一直紧盯全国姜种市场,只要听说哪里姜种质量好、价格优,她就购回来试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单说买种过程,一般都要在当地蹲守1周,甚至1个月左右。有一年尝试新的姜种,刘红亏了4万多元。

  “从乐山白口姜到贵州黄口姜,中间还尝试过绵阳、山东、甘肃等地的姜种,现在95%以上的姜种都来自云南……”经过多年的选择、试验、淘汰,刘红稳定了最佳种源。

  “26天前种下的这批姜种,长得还可以,元旦节上市肯定没问题!”12月3日,刘红小心翼翼刨开薄膜下面的土层,看到长得笔直、正努力冲破泥土的姜芽,她迫不及待地在电话中与丈夫分享喜悦。(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