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扎根雪域高原十载 “85后”青年为能源事业奉献青春
2023年11月01日 19:4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日电 题:扎根雪域高原十载“85后”青年为能源事业奉献青春

  作者 祝欢

  十月中旬,西藏芒康县昂多乡早已迎来了大雪纷飞的日子,中国华电芒康昂多1800MW光伏发电项目现场打桩机与远处的雪山相映成趣。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行走在海拔超过4600米的项目……华电昌都新能源有限公司工程建设部副主任李兵兵在这里已经度过了200多个日日夜夜。

李兵兵在工作现场。王磊摄
李兵兵在工作现场。王磊摄

  今年34岁的李兵兵从芒康昂多1800MW光伏发电项目完成备案后便来到项目现场从事现场建设和管理工作。该项目位于西藏芒康县昂多乡,海拔4200米至4800米,建设规划占地面积约32平方千米,是金沙江上游清洁能源基地新能源开发的先导工程,也是目前全球在建单体光伏场址规模最大、海拔最高的清洁能源发电项目。

  “当时来到这里的时候没有一条路,大雪纷飞,现场白茫茫的一片。”李兵兵表示,为尽快完成进场道路现场勘察设计,他们在当地牧民的带领下骑马进入项目选址区域开展线路踏勘。

  “在开展道路现场测设工作,突降大雪,不到30分钟现场积雪达到5公分以上,能见度瞬间降低,不能清楚辨识方向和行进路线。到下午6点左右积雪达到20公分以上,人员和马匹行进艰难,当时大家都非常恐惧,害怕走不出去。”李兵兵回忆起这段经历仍然十分后怕,最终在当地牧民的带领下成功返回驻地。

  而为了便于项目建设,该项目实现了整个场区的68公里长施工道路的全部贯通。68公里这一数据听起来简单,然而做起来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当时的天气情况对我们的施工进度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季节性和永久性的冻土比岩石还坚硬,对路基的开挖造成了很大影响。”李兵兵介绍,在高原冻土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专业人员交流和请教,采用了多种形式及时推进道路建设。

项目顶雪推进。受访者供图
项目顶雪推进。受访者供图

  除了道路的建设,高原高海拔带来的问题一个个接踵而至。项目现场临时管理营地建立在海拔4650米的地方,现场机井打不出水,营地用水只能到43公里外小河沟拉水,现场储存的水经常一夜便冻成冰疙瘩。“在供电工程施工时,由于地势陡峭、天气恶劣,车辆无法到达,为了保证现场施工用电,施工所需的导线、塔材、砂石料等原材料都采用骡子和马进行运输。”李兵兵介绍,当时损失了马和骡子,项目现场施工的危险性可见一斑。

  自2013年大学毕业以来,李兵兵便扎根青藏高原,参与多个高海拔清洁能源项目开发建设,今年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从最初的不适应到如今的得心应手,是李兵兵不断探索与坚守的成果,一路走来,他荣获了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诸多荣誉。在同事们眼中,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劳模。

  从家乡四川阆中到昂多光伏现场近1500千米的距离是李兵兵回家的路,而从3月份来到项目现场至今,李兵兵没有回过家,甚至没有休息过一天。“家里两个小孩都还比较小,想他们的时候就打视频。”谈及家人,李兵兵笑着说,现场一千多名参建者都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努力着,大家都一样。

项目建设现场。王磊摄

项目建设现场。王磊摄

  青藏高原冻土层道路施工、高寒高海拔地区供电线路建设、藏东地区雪线以上光伏土建施工……在李兵兵手下,一个个难题被攻破。“从质量到科技创新再到现场管理,我们形成金沙江上游光伏项目开发的一个模式,也希望对后面行业内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开发光伏项目提供一些探索的经验。”李兵兵表示,自己一直朝着建设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的目标努力。

  李兵兵在管理上也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经验。李兵兵所在的部门以“90后”为主,其中不乏“00后”参与现场的具体工作。“首先及时培训培养,在主题教育上也做了不少工作,要让大家把心思和思想统一到现场的建设和重点项目推进上来。”李兵兵表示,通过到国内其他先进项目去学习和内部研讨总结来提高大家的管理和技能的水平。

项目建设现场。王磊摄
项目建设现场。王磊摄

  在李兵兵看来,从自己的团队到监理、设计施工单位等都非常有战斗力,大家形成了一种合力在高原上建设光伏项目,为项目的建设和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培训班开班仪式现场。受访者供图
培训班开班仪式现场。受访者供图

  “能够有这么大一个项目非常不容易,能够参与这么大项目的建设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在“双碳”目标提出后,作为能源电力从业者的李兵兵深感责任重大,从昂多光伏项目前期管理到现场施工组织,李兵兵觉得自己的管理组织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升。

  “这里只是我们金沙江上游清洁能源开发的一个起点,未来随着基地规划的落地实施,我们还会有更大的项目,还会有技术含量更高的项目来开工建设。”谈及未来,李兵兵希望能继续参与,为金沙江上游流域的开发尽力,为国家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的转型出力。(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