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lyxw > 中新网四川

南充蓬安:萝卜的致富故事
2023年12月14日 14:2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14日电(汪泽民)时下,正值萝卜采收的好时节。在蓬安县锦屏镇中坝社区蔬菜种植基地内,萝卜青翠的绿叶铺满了田野,织就一张碧绿的“地毯”。满载萝卜的拖拉机穿梭其中,现场一派繁忙。

村民在采收萝卜。刘永红 摄
村民在采收萝卜。刘永红 摄

  据了解,萝卜产业是蓬安农业的优势产业之一。近年来,蓬安县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在嘉陵江沿线锦屏、利溪、正源、平头等乡镇的河滩地大力发展萝卜产业,通过品种改良、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等措施,引领萝卜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助农增收。

  标准化生产

  打造绿色品牌

  萝卜要走得远、卖得好,良好的品质是第一位。如何有效提升蓬安萝卜整体品质?蓬安从选种、育苗、施肥、用药、收获、加工等环节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

  在中坝社区蔬菜种植基地内,有一块特殊的萝卜地与其他土地青绿一片不同,这里的萝卜品种多而显眼,各种颜色、长相的萝卜成为一道独特景观。

  “这是我们和县农业农村局合作搞的试验田。”蓬安县冬春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冬春介绍,试验田种植有美玉9号、美根808、百宝、春雷、春不老等50多个品种,目的是加大品种选育力度,以此提升萝卜品质。

  不仅仅是选种,中坝萝卜的种植也有一整套严格的标准。黄冬春指着一块正在翻耕起垄的土地说,翻土要达到40厘米以上深度,起垄的高度25厘米,宽度80厘米,间隔10厘米,播种株距12厘米……这样才能保证萝卜幼苗存活率在97%以上。

  黄冬春介绍,在中坝萝卜的种植过程中,合作社严抓产品质量和安全,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严格把控育苗、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每个环节,严格执行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生产程序,并将农机农艺不断融合。

村民在采收白萝卜。刘永红摄
村民在采收白萝卜。刘永红摄

  除了种植过程,中坝萝卜在加工、储存、包装、运输过程中也有严格的标准。中坝萝卜加入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可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监控,确保了送到消费者餐桌的萝卜绿色有机、质优味美。

  坚持标准化种植,中坝社区蔬菜种植基地的蔬菜100%达到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查抽检合格率达到100%,被四川省确定为“无公害蔬菜基地”。

  规模化种植

  萝卜“版图”不断扩大

  入冬以来,锦屏镇中坝社区蔬菜种植基地的萝卜陆续成熟。在蓬安县冬春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门口,一辆大货车正在装车。“这车30吨的萝卜是发往广州的,是客户之前预定的。最近每天都是这样的场面,市场行情很不错。”黄冬春介绍,合作社的萝卜在采收前就被客商订购了,不愁销路。

  中坝萝卜能在北京、广州、西安等大城市畅销,并打响品牌,与中坝这片河滩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坝社区蔬菜种植基地属于三面环水、地势平坦的河滩地,土壤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加上适宜的温度,种出的萝卜脆嫩多汁。头茬萝卜每年9月中旬开始播种,11月下旬即可上市销售。

  “目前,萝卜种植面积有3500多亩,种植大户年收入过百万元。”中坝社区党支部书记吕锐鹏介绍,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河滩,由于地势较低,一遇汛期发洪水,这块地就会被淹没,农作物也没有了收成,因而逐渐被撂荒。后来,社区将这块土地复垦后流转出去,招引业主成立惠民、冬春等十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萝卜产业。曾经的撂荒地种出了新希望。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机械的进步,中坝萝卜种植“版图”正不断扩大,辐射带动利溪、正源、平头等沿江乡镇的河滩地大力发展萝卜等蔬菜产业,种植面积超10万亩。

  “抱团式”发展

  业主群众共富共赢

  “大家手脚都快点,等会货车就要到基地拉萝卜哟。”“放心,小吕,我们耽误不了。”

  “小吕”名叫吕军,是冬春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管家”。他除了负责蔬菜基地的田间技术指导,每天还要统筹蔬菜的采摘、打包、运输以及工人的调度和管理。

  “11月下旬萝卜上市以来,每天都要往全国各地销售100多吨萝卜。”吕军介绍,每天至少有30多名村民在基地务工。

村民在采收白萝卜。刘永红摄
村民在采收白萝卜。刘永红摄

  “工资每天结,最高的200元一天,比在外面打工强。”中坝社区村民杨大妈说,她岁数大了在外不好找工作,在基地务工离家近,活也不累。

  除了务工收入,村里将土地流转给业主,每亩每年有1200元租金收入。经村民代表与业主协商后一致同意,村民通过提供管理服务,向业主收取每亩每年20元的土地管理费。今年社区共收取土地管理费6万余元,这项收入将用于发展壮大社区集体经济。

  “2022年中坝社区的蔬菜产业总产值9000余万元,入股社员和务工群众有700多人,共支付工资300余万元。”吕锐鹏介绍,通过土地流转和在合作社务工,部分村民年收入超10万元,既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又解决了劳动力就业问题,大大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实现了专合社与村民共赢。(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