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lyxw > 中新网四川

绵竹富新镇:引“凤”兴“乡” 激活人才振兴“一池春水”
2023年12月22日 20:1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22日电 (李露平)“各位朋友,欢迎来到富新镇的红色直播间。这是富新的火锅底料,麻辣鲜香好吃得很!”近日,在位于绵竹市富新镇产业综合体的红色直播间内,广西村党支部副书记肖松林化身红色主播,声情并茂地讲解着富新镇的特产。

  近年来,富新镇坚持以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为主线,坚持把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通过政策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吸引种植能人、带货能手、退役军人等到乡村振兴一线干事创业,不断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着力破解乡村人才瓶颈,全力栽好乡村“梧桐树”、筑好“温暖巢”。

  小镇工匠 激发人才振兴内生动力

  在富新镇贵丰家庭农场中,无人机在农场主江国平的遥控下,在麦田上空均匀地进行喷肥施药作业。“通过有效的田间管理和机械化耕作,原来单产1000斤的稻谷,现在能够达到单产1500斤了。今年的小麦也会有个好收成。”休息间隙,江国平与周边农户交流起种植心得。

  江国平是杜茅村的种植户代表,在富新镇举办首届“兴农工匠”评选活动中获评“兴农田秀才”。江国平也是村民口中的“土专家”,经常为村民讲解种植要点、传授种植经验。遇到棘手的问题,江国平还会联系其他“土专家”组队上门服务,帮助村民提高种植技术和增收致富的能力。

  为激发人才振兴内生动力,富新镇以“兴农工匠”评选活动为载体,组织“工匠寻宝团”深入基层,共挖掘种养殖能手170余名,各类手艺人40余名,新媒体达人9名,现已全部纳入富新镇人才库,形成了一支服务乡村振兴的乡村工匠队伍。

富新镇2023年乡贤群英会。 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富新镇2023年乡贤群英会。 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以匠人匠心赋能乡村振兴,就是要把乡村工匠培育好、用起来,不仅要为乡村工匠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还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创新创业帮助,让乡村工匠成为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就业的骨干力量。”富新镇党委书记叶畦说。

  育雁丰翼 释放乡村振兴“雁阵效应”

  “我将认真履行师傅职责,把多年来积累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做好引领和导向工作,不断传播正能量。”日前,富新镇举行了“雏雁伴飞”拜师结对大会。

拜师结对大会。 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拜师结对大会。 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我们持续推动‘雏雁伴飞’计划走深走实、常态长效,不断激发年轻干部潜能,帮助年轻干部悟透业务知识,掌握履职本领。同时,充分发挥优秀干部的带头作用,‘传’出知识、‘帮’出成长、‘带’出骨干,进一步提升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富新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富新镇聚焦人才工作,通过理论知识“筑基”、实践锻炼“提质”、岗位历练“赋能”等,“全链条”推动青年干部成长成才。

  近段时间,在位于清狮村10组的万吨优质大米加工厂内,运输大米的车辆来回奔波。据了解,这座大米加工厂集大米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以清狮村、吉兆村、杜茅村3个村“飞地抱团”模式推动发展。

  “清狮村以土地入股,同时还与吉兆村、杜茅村分别出资100万元,并撬动社会资本700万元,共同建起了这座优质大米加工厂,带动周边10余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作为一名“兵支书”,李林在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与邻近两个村达成了“村村联合,抱团发展”的共识。根据目前的市场行情预测,该大米加工厂年营业额可达500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超20万元。

  据了解,目前,富新镇12个村(社区)中已有“兵支书”7人。同时,该镇还发展了“兵委员”19人,吸引20余名优秀退役军人组建“新戎”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治安巡逻、矛盾化解、防灾救灾等志愿服务,并从中储备3名成为村级后备干部。

  夯实支点 助推乡村发展提质聚力

  吉兆村在2020年村级建制调整后,面临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滞后、治理矛盾突出等问题。吉兆村党支部书记周建军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在富新镇打造的“田园”党建品牌中找到了发展的突破口。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吉兆村村两委班子兑现承诺,着重改变村容村貌,在水利建设、道路维护、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此外,还在2023年新建了“有事来协商·院坝协商”议事会制度,引导村民参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乡风文明等村级事务,群众建言献策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吉兆村的发展势头也愈发强劲。

群众在村民议事厅协商。 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群众在村民议事厅协商。 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夯实支点,不仅要在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上精准发力,更要在撬动“乡贤+”上借力,奏响振兴“共富曲”。

  走进富新镇新民路社区1组,一条长240米的新修沟渠映入眼帘。曾经年久失修的沟渠如今变得干净了,排水也通畅了。今年56岁的王长发是四川金福鑫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也是土生土长的富新人。虽然长期忙于事业,但王长发始终牵挂家乡发展。当了解到新民路社区1组沟渠亟需新修,王长发毫不犹豫出资3万元捐建沟渠,惠及农田50余亩,农户10余户。

  近年来,富新镇以“乡土、乡情、乡愁”为纽带,坚持外引内联,聚焦“引贤、育贤、用贤”三个重点,当好“娘家人”、栽种“梧桐树”。建立了由党政军领导干部、专家教授、民营企业家、新阶层人士等100余人组成的乡贤人才库。成立了富新镇乡贤会,选聘会长单位1个、副会长单位10个、理事18个。制定了“引贤赋能”6条措施,在兴业服务、政治待遇、人文关怀三个方面为乡贤创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同时,还建立了“乡贤联系人+项目经理人”制度,打通政策指导、政务办理绿色通道,引导乡村振兴“人才库”与“项目库”精准对接,保障乡贤返乡投资创业信息联通、政策畅通。

  在服务群众中“聚心”,在解决难题中“聚力”,在产业发展中“聚智”。富新镇坚持精准识才,持续推进各类人才向乡村流动,唤醒了乡村振兴的“源头活力”。通过多元化人才支撑,带动引领农业、旅游、种植等产业发展,成为助力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源动力”。(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