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龚苑蕾、吴梦迪:评新编现代川剧《马多福的金饭碗》
2024年12月18日 09:5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由达州市文化艺术中心、达州市艺术剧院、达州市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现代川剧《马多福的金饭碗》近期在城市音乐厅再次上演,该作品荣获第三届四川艺术节四川文华戏剧文学奖,入选第六届川剧节暨第二届四川省川剧汇演剧目,并将在第九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上再次呈现。此剧以马多福的儿子继承“金饭碗”的艰难过程为线索,以马家家庭内部矛盾的演变为驱动,展示了川人脚踏实地、坚韧乐观的精神内核,表达了当代人应当继续发扬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深刻主题。

  一、川人精神的传承

  川剧《马多福的金饭碗》顺应时代要求,以极小的切入口——川东一普通家庭——马多福一家到乡下老家体验种粮的艰辛历程展开,让经历着各式伦理矛盾的夫妻、兄弟、父子从种粮领悟到“金饭碗”的来之不易,以小见大,传递粮食可贵、感情珍贵、品质宝贵的主旨。四川是农业大省,力在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该剧作立足于四川川东这片土地,聚焦川人向来乐观豁达、从容诙谐又坚韧踏实、达观友善的优良传统,以一种诙谐幽默又形式多样的舞台表达呈现给观众,以家庭的“饭碗”传承见四川人民的精神传承。

  二、细微之处:艺术与技巧的融合

  《马多福的金饭碗》的成功上演首先得益于剧本的出彩。

  从结构来看,剧作紧凑扎实,引人入胜。时间线上采用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雨水、惊蛰、谷雨、小暑、大暑、秋分等标志性农耕节气来描绘稻谷的成长之路,与之对应的寿宴、返乡、犁田、插秧、抽穗、扬花、谷长、收获承托了马多福一家领悟“金饭碗”来之不易的历程,叙事结构清晰,情节严谨。第一场戏开得简洁有力,将种稻的缘由简洁得当地呈现给观众,迅速将危机(机会)摆在主角眼前,迫使人物进行行动,确保观众的情感起伏与种稻成功与否的悬念保持。

  从人物塑造来看,马多福的大儿子马家鸣是马家种稻之路的领头人,在事件发展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最开始一心为继承父亲的“金饭碗”坐享其成到经历种稻艰辛的磨砺内心得到转变,这无不一直在影响着马家其他三人。在与妻子王兰香、弟弟马伟华、儿子马锦言长期的矛盾得到化解的过程中,四人一起面临稻谷种植的种种困境。大自然下世间万物的此消彼长,春去秋来,与社会家庭伦理矛盾下人物的内心困顿互相作用又相互影响。剧情细腻真挚,人物形象立体饱满。再者,剧作精妙的对话简练而富有层次。纵观剧作文本,对话简洁不冗余,人物性格通过简短的台词得到清晰展示,例如马多福和王兰香在犁田打雷情节中,简短的台词在合适的时机出现,与角色的动作形成节奏感,马多福追妻的得意之态与王兰香的难乎为情为剧作增添一抹幽默效果。

  三、艺术空间:从物理到心理的空间体验

  《马多福的金饭碗》之所以每次上演都能收获观众的一致好评跟导演的巧思有着紧密的关系。从社会心理和艺术审美的角度分析,戏剧的观演与接受是一种直观的视听交互体验。这不仅是观众在特定情境下的审美感悟与心理想象,更是演出与观众之间共同参与的一场真与幻交织的梦境。《马多福的金饭碗》在导演的二度创作下,更具视觉美感与艺术氛围。

  不得不说,该剧拥有相当流畅的舞台节奏。《马多福的金饭碗》从寿宴到返乡再到犁田种稻之路的开启每个场景都紧密相连,巧妙地将马多福四人被迫接受种稻任务的苦恼到坦然面对的心路历程展现给观众,情节发展快速且紧凑,既有利于舞台表达的观赏性,也使得观众保持高度投入。在过场戏的连接处,导演巧妙地运用歌舞等形式丰富观感。通过色彩多变的布景、灯光、服装等进一步提升了观赏性。例如舞台布景中山坡的设计代表城市与乡村的彼此链接,城市象征着现代、繁忙、复杂的人际关系;乡村代表着传统、自然、简单的生活,马多福一家在城市里的优渥生活使得自己不再珍惜劳动,铺张浪费,忘了初心。当他们脱下皮鞋西装,忘掉燕鲍翅肚,当被都市持续灌以欲望的迷魂汤内心日渐迷茫的他们踏上这片山坡再次回归自然,开始种下桃花米的那一刻,台下坐着的每一位刚刚下班在繁忙交通中拼搏出一条夹缝之路按点赶到剧场在黑暗中摸索找到位子的观众来说,无一不生出一丝羡慕,观众与角色在那一刻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这一审美空间的营造为主题表达提供了重要支撑,这也是父亲马多福为何让其四人回到川东老家种稻的初衷。舞台艺术空间的变换象征着角色成长的变化,推动故事叙述,将人物置身于农村这一朴素环境下展开更加紧扣珍惜粮食、勤俭节约这一代代相传的质朴主题。

  除此之外,该剧还有一些极富幽默感的处理。如第一场寿宴时出现在顶部夸张化的“金饭碗”,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增强了舞台效果。在剧情中,这一巨大的舞台装置也是人物内心心魔的外化——金灿灿的外表,却是一个空饭碗,它能装什么,它会装什么,它可以装什么?观众在被逗乐之余也会在片刻有思考的空间,这一诙谐的表达可见导演明确的意图。

  《马多福的金饭碗》不仅是一部充满乡土气息的川剧,更是一面映射当代社会的镜子。剧作以其独特的幽默和生动的舞台表现打破了观众对农业题材的固有印象,不仅传递了深刻的社会价值观,也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重新审视自身生活选择的视角。舞台上的“金饭碗”不再是空洞的奢望,而成为一种对价值观的重新定义。在当今物质丰富的时代,如何守住那一份来自土地的朴实情感,成为每个观众都能感同身受的命题。正是这种艺术与现实的交织,使得《马多福的金饭碗》成为一部富有教育意义与文化反思的优秀作品。(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戏剧影视导演系副主任龚苑蕾、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2023级硕士生吴梦迪)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