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18日电 (吴平华 单华燕 何华)在珙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当好青少年的“引路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五老”宣讲团。
据介绍,2022年4月,珙县动员组织长期从事文化、思想道德、法律、农业、经济等工作,具有丰富实践和宣讲经验、热心青少年培养教育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身份的“五老”人员,于2022年4月组建了珙县关工委“五老”宣讲团,共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并持续建立完善“五老”常态化退出和补充机制、学习培训机制和关爱激励机制,不断创响“五老”品牌。截至目前,全县“五老”成员累计开展宣讲活动1000余场(次),受教学生超10万人次。
珙县拥有多元灿烂的民族文化、光荣厚重的革命文化、独具魅力的文旅资源、丰富厚重的自然与文化遗产。珙县科协、关工委等多部门联合,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珙县烈士陵园、珙县非遗馆、锦绣村蚕桑产业园、王武寨苗族民俗馆、上罗中影·红色影院、孝儿镇中学乡村校园科技馆等6个点打造命名为县级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五老”宣讲团以基地为载体,从科学知识、理想信念、红色文化、农业生态等方面对青少年开展教育引导,筑牢青少年成长之基。
近日,在底洞镇锦绣村蚕桑产业园,珙县“五老”宣讲团成员熊培海正围绕科技养蚕开展宣讲。说起种桑养蚕,很多人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画面是头戴斗笠、身挂竹篓的农人,在青翠桑园间取叶的场景。这是存续千年的古老行业,赋予人们的传统认知。但珙县底洞镇锦绣村的省四星级珙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却是集科研、试验、科普、规模化养殖等功能为一体的县域蚕桑产业良种推广、新技术研发、新机具应用试验示范基地。园区以先进的科技种植养殖技术和优质的产品质量,推动珙县成为川南乃至全国蚕桑行业的引跑者。有了“五老”宣讲团的“服务”,激发了青少年科学探索的热情,在他们心里播撒了科学就是生产力、科技才能强国的种子。
“走进非遗馆,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深刻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而宣讲团的宣讲,更是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珙县米市街小学学生吴云粱说道。11月20日,在珙县非遗馆,“五老”宣讲团成员正在开展一场以“非遗传承”为主题的宣讲活动。
珙县非遗馆位于巡场镇三合村,建筑面积3150平方米,于2022年10月1日正式运营,是以“国家级非遗——苗族蜡染”为主题的苗族文化展陈馆。馆内划分为5个展区和1个非遗技艺传习教室,通过图片、文字、实物、歌曲等内容,结合多媒体影像,互动体验系统等设备,集中展示了珙县非遗传承历史,展现非遗魅力。是目前已知的国内最大的以苗族蜡染技艺为主题的展示馆。“五老”宣讲团的宣讲,在引导青少年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希望青少年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尝试将现代元素与非遗相结合,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非遗焕发新的生命力。
与此同时,“五老”团走进王武寨苗族民俗馆,宣讲珙县民族传统文化;走进珙县烈士陵园,传播珙县的红色文化资源,厚植红色基因;走进上罗中影·红色影院,与青少年一起感受革命先烈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深厚的家国情怀;走进孝儿镇中学乡村校园科技馆,“五老”团与青少年共同体验科技的魅力、享受科技的乐趣……
如今,在“五老”和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珙县青少年茁壮成长、全面发展,为珙县的未来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与蓬勃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