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30日电 (邹立洋)日前,一场妙趣横生的“公益跑”在遂宁市大英县花园街社区慈善街区温情上演,100余名“为爱奔跑”的跑者齐聚一堂,为社区慈善助力,现场10余个商家捐赠矿泉水、水果、药品、服装等,为社区基金造血1万余元。
据悉,大英县探索片区慈善发展模式助力打造“卓筒善城”,所辖盐井街道、蓬莱镇、卓筒井镇建立片区公益慈善服务站,探索县、镇街、村社的“纵向”三级联动,街区、小区、社区的“横向”三区融合,让“小城大爱·人人可为”的慈善理念在点滴中落地生根。
强化“组织力”,让大爱更有力量。
“为了定制服务,区分场域特点对症下药,我们以分片、划片的形式将大英县10个镇街分成3个片区,实行‘老带新’,让走在前沿的镇街带动村(社区)发展社区慈善,将‘三级联动’和‘片区联动’深度融合,保障方向不偏、职能清晰、进展有序。”大英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为有效整合慈善资源,发挥慈善人才的作用,大英县设立3个片区慈善服务站,引入6个专业社工组织,策划实施3个慈善服务项目,除了“商家共治联盟”和“公益合伙人联盟”外,还有理发、磨刀、缝补、义诊团队的“匠人邻距离”慈善便民服务队,通过“学院式”培养,让人才成为慈善发展“燃料”。
激活“人才力”,让善行更有温度。
“我希望大家都能生活在干净、安全、充满爱的环境中。”六旬居民郭秀琼十余年如一日投身小区好事,从义务清扫到协调解决化粪池堵塞,从推动保安室建设到深夜为居民留灯,她用点滴善举温暖着社区。如今小区安防升级,她仍坚持每日巡查。
在大英县,这样的暖心故事层出不穷:数十年默默守护院落安全的热心阿姨、坚持公益捐赠的爱心企业、十年如一日照料孤寡老人的好邻里……这些凡人善举让互助精神在大英县深深扎根。
为了把“爱”的故事传到千家万户,片区慈善服务驿站走访收录了25名“慈善好人”,汇编成册、制作成“景”,让这些平凡人的善行点滴,汇聚成“小城大爱”的温暖力量。
塑造“品牌力”,让慈善更有效益。
“磨刀、理发只需要1元就可以参加。”每月10号的上午,“109”慈善赶集日,李阿姨总是热情地向邻里宣传。“小而美”的活动是大英慈善品牌的缩影,除了“小而美”,“大而益”的“慈善+”服务也在火热进行:“慈善+夜市”的慈善音乐节、“慈善+乡村振兴”的公益展销节、“慈善+运动”的公益跑,让游客留下来、消费活起来、慈善热起来,是遂宁市“引客入遂”的生动实践。
大大小小的慈善服务造势,再采取“菜单定制”式的精准服务暖心,借助收集到的需求清单,片区慈善服务站量身定制“一老一小一困一残”的贴心服务,从“一元便民”到“慈善市集”,从“敲门行动”到“幸福餐桌转起来”,让贴心关怀嵌入生活的方方面面。2025年1月至今,大英县已经开展90余场“大小”服务,为100余名特殊人群送去了贴心关怀。
场景营造提影响力,焕活街区“善经济”。
为推进慈善激励相容,助推“善”经济循环,花园街社区美食街推广“红花券”,商家收售“红花券”推动交互,以志愿服务积累积分、格子铺“售卖补货”积累积分、商家“赞助”积累积分等方式激励商家、居民志愿者持续参与慈善服务;增设4个助困就业公益岗,开展居民需求为导向的特殊人群助餐、上门问诊、困难儿童救助等公益慈善服务。居民可通过志愿服务、慈善捐赠、诚信经营等12类行为获取红花券,兑换从社区停车券到子女研学课程的108项权益。这种“善意循环系统”,将慈善转化为可量化的社区信用资产,让慈善从单向施予变为共生共赢。
截至目前,片区慈善服务站已回应“4张清单”500余条,整合慈善基金12万元,撬动价值8万余元爱心物资,服务惠及5000余人,相关宣传阅读量突破10万人次。通过可感知、可参与的慈善服务,生动诠释了“小城大爱”的深层内涵,使“人人可慈善”的理念深入人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