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30日电(陈默 詹芳) 近日,成都京东方医院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救援。一名36岁的王某突发胸痛独自就医,在医院门诊客服的敏锐判断和快速反应下,从门诊客服台到血管开通仅用时68分钟,较国内胸痛中心平均“门球时间(D2B时间)”缩短29%,更是刷新了国际公认的90分钟急救标准。
6月24日10时10分,王某踉跄着来到成都京东方医院门诊客服台,虚弱地说出“我心口痛得很”。门诊客服黄丹没有因患者年轻体征而掉以轻心,她迅速联想到《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指南》中“非典型心梗预警指征”。在我国,约30%的年轻心梗患者以非压榨性胸痛为首发症状,且这类患者从出现症状到就医平均延误时间长达47分钟。
黄丹立即果断行动,一边搀扶王某防止其跌倒,一边电话联络急诊做好准备,并通过医院智能系统完成“急诊优先”挂号。4分钟后,王某被顺利送达抢救室。据该院门诊部孙林辉主任介绍,国内基层医院门诊到急诊平均转运时间为18分钟,此次4分钟的记录,为患者争取了更多黄金救援时间。
患者进入急诊室后,早已待命的医护团队迅速启动“胸痛急救响应机制”:30秒内完成心电图,1分钟采集心肌酶标本,3分钟心内科医生到位。
此次高效救援得益于医院前端与后端“神经反射式”协同机制。门诊导诊台张贴《胸痛急救时间轴》图解,急诊与门诊间设有实时进度追踪系统,导管室还会根据前端预警预配“心梗手术包”,形成闭环响应。自2023年将门诊客服纳入急救培训体系后,该院胸痛患者从识别到确诊的时间从平均28分钟压缩至16.2分钟,缩短42%。
据悉,成都京东方医院的“前哨工程”要求门诊人员掌握12种急症识别要点,其中“胸痛三联评估法”(症状性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专门针对“年轻患者误诊率高”这一行业难题制定。实施前哨能力建设后,该院门急诊危重患者识别准确率达98.7%,平均抢救启动时间5.2分钟,两项指标均达到国际认证胸痛中心的“钻石标准”。
术后,王某拨打市长热线,激动地表扬门诊客服黄丹:“那天要不是黄丹老师带我快速到急诊科,我可能就倒在挂号队伍里了。”此次救援不仅成功挽救了王某的生命,更展现了成都京东方医院在急诊医学领域从“被动抢救”向“主动预警”转型的卓越成果,彰显了门诊作为医院“第一道门”从服务窗口向急救枢纽转变的重要意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