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国银行保险网

农行成都分行:金融服务暖民生,支付便利显担当
2025年09月30日 13:36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网 编辑:曹惠君

  近年来,农行成都分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金融服务融入日常、落到实处,持续关注特殊群体、外籍人士、“一老一小”等人群的需求,以专业传递温度,用行动守护安全,在细微之处尽显金融的民生本色。

  客户征信的“权益维护者”

  金融服务的高度,不仅体现在数字的增长,更彰显于对每一个客户信任的珍视与守护。在青山的故事中,这份守护化作跨越千里、历时数月的坚持,只为复原客户受损的征信权益。

  “整整三年,我以为这个逾期记录会影响我一辈子。多亏了李经理前前后后帮我跑这么久,这种负责任的态度和专业能力太让我感动了。”拿着征信报告,看到非恶意逾期记录被成功消除时,青山激动得声音哽咽。

  9月10日,农行成都分行辖属经开区支行客户经理李宇笙收到一面从甘孜德格县“远道而来”的锦旗,赠送者是来自在甘孜州德格县工作的一位双语干部——青山。青山曾长年投身于民族地区抗疫和边境驻守。因工作的特殊性,有两年时间无法及时归还银行贷款,造成征信逾期。自2022年开始,青山四处奔波咨询,但一直未得到解决。

  今年8月,青山找到成都分行辖属经开区支行寻求协助,经办人员李宇笙了解情况后立即着手办理,多次与当地部门、检察院、上级机构沟通,多方收集并逐一整理资料,多次修改补充说明材料,向有权部门提交的材料最终通过了审核,在9月成功修改了征信记录。

  外籍客户的“金融解惑人”

  “Thank you so much,you're very professional(非常感谢你,你们很专业)!”一句真诚的致谢,从一位外籍客户口中说出,也成为农行成都分行持续优化涉外金融服务的一个温暖缩影。

  据了解,该外籍客户于7月18日使用他行卡在位于洛带镇的农行ATM取款1000元,对取款凭证明细有不清楚的地方,于是客户9月3日专程从市区来到农行洛带支行咨询。农行工作人员结合银行卡使用的相关政策,用英语向客户进行了清晰、细致的解释。考虑到客户可能还有类似查询需求,当场教会客户使用手机银行,帮助客户后续自主解决类似问题。客户在清楚了解情况并掌握查询方法后,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对问题的解决过程及结果非常满意,连连对工作人员表示认可。

  随着“大运会”“世运会”的顺利召开,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络绎不绝地到成都来学习、旅游;为更好地履行国有大行的担当与责任,成都分行不断畅通业务办理渠道,优化服务流程,加强专业培训,持续为外籍客户提供“安全、便捷、高效、包容”的金融服务。

  从一句疑问到一声感谢,从一脸困惑到眉头舒展,农行用专业与包容架起了跨越语言的信任之桥,在细微之处践行“金融为民”的承诺,更在成都加快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进程中,展现了格局与温度。

  助老爱小的“贴心守护者”

  85岁的韩爷爷,亲手写了一封感谢信,8月6日那天一早,这封带着温度的信送到了农行成都分行辖属万年场支行。纸短情长,字里行间满满都是对农行多年来贴心服务的真挚谢意。

  韩爷爷是农行成都万年场支行的老客户,常来办理社保金支取、零钱兑换等业务。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农行工作人员总是主动搀扶、耐心指导,确保老人安全便捷完成办理。

  8月6日,韩爷爷写了一封“热情周到、细致入微,敬老爱老”的感谢信,专程交到农行成都万年场支行,字里行间满是对银行员工的高度评价。“能够收到这样的感谢信,也离不开农行对适老细节的重视。”农行成都分行相关人士表示,该行在多家网点设置“适老服务窗口”,不仅配备老花镜、急救包等便民用具,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同时,通过定期开展“金融知识进社区”活动,耐心为老年人讲解防范电信诈骗与理性理财知识,默默守护他们的金融安全。

  农业银行的贴心服务不仅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在紧急关头,农行员工同样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成都市龙泉驿区客户杨奶奶在农行成都洛带支行办理业务时,其患病的小孙子突然走失,老人情绪近乎崩溃。网点主任张莉一边安抚老人,一边报警并发动员工全力寻找。最终,在旁边房顶上发现了正在危险之地徘徊的小男孩,迅速拨打119并持续沟通安抚杨奶奶,直至孩子平安获救。杨奶奶非常激动地向农行员工表示感谢:“多亏有你们,我家孙孙才没有出意外!”正是这样的高效响应与真挚付出,将金融服务融入民生关切,于细微处守护“银发一代”与“幼弱群体”,彰显了农行始终如一的为民初心。

  金融为民无小事,细微之处显担当。农行成都分行将继续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升支付便利性,为金融服务民生贡献农行力量。 

  (郭数 代华琴 吕双虎)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