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zjj > 中新网四川

妙笔绘就千重锦 达州市宣汉县做好文化、文明“两篇文章”
2023年12月08日 11:1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8日电 (张平 漆楚良 周浩瀚 符艳)近日,在依山傍水的达州市宣汉县普光镇罗家坝遗址,一座散发着浓郁巴文化气息的博物馆巍然耸立在天地之间,吸引了不少游客。这里是全国首个巴文化主题博物馆——罗家坝遗址博物馆,也是全国巴文化新地标。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片区现场推进会。宣汉县委宣传部供图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片区现场推进会。宣汉县委宣传部供图

  徜徉其间,一个个尘封千年的文物“活宝贝”惊艳而出,让游客一睹远古巴人时代的神秘风采,历史在这里“活”起来,搭起了现在与远古巴人时代历史记忆交融的“桥梁”,成为一部学习巴文化的活教材。

  近年来,达州市宣汉县围绕“打造全国巴文化高地”目标,大力实施“文旅靓县”战略,抓住理论、舆论“两个关键”,做好文化、文明“两篇文章”,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宣汉创新打造“小蜜蜂”理论宣讲品牌,探索“县领导示范讲、县委宣讲团集中讲、‘小蜜蜂’一线讲、文明实践互动讲、文艺下乡浸润讲、‘理响巴蜀’线上讲”六讲模式,组建“薅草锣鼓”“巴山传党音”等特色宣讲小分队,实现基层理论宣讲全覆盖。“巴山小蜜蜂”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项目荣获2022年全省十佳志愿服务项目。

  聚焦全县工作重大课题,精心组织社科专家深入基层调研,持续在“导、研、智、联”上发力,着力破解发展难题,为县委决策提供有益参考。《宣汉县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对策与思考》荣获2022年度全省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

  “2022年实现GDP621.8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03亿元,排名全国百强县第90位。”在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宣汉县作为单个县域发布主体首场介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引发30余家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广泛关注,大力推介宣汉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做法和优秀经验。

  近年来,宣汉县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坚定“融合”之路,实现内宣外宣同频共振、网上网下同向发力,壮大主流舆论,服务大局“立潮头”,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凝聚磅礴力量。

  筑牢“主阵地”,抢占舆论“制高点”。打造“线下+线上”全媒体矩阵,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筑牢新闻舆论“主阵地”,抢占新闻舆论“制高点”。建强融媒体中心,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网站、两微一端等11个媒体形态广泛宣传,其融合发展经验荣获全省广电媒体融合创新十佳案例。同时,整合宣传思想文化展厅、乡镇文化站和“村村通”等宣传阵地,发挥好合作媒体的宣传平台,大力宣传宣汉、推介宣汉,传播宣汉正能量。

  宣汉县紧盯“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目标,以文化人、以文惠民,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绽放时代光彩。

  一出出文化盛宴凝聚力量、一个个文化阵地展现风采、一部部文化精品春风化雨……宣汉厚积薄发的文化软实力逐步彰显,文化名片越擦越亮。

  宣汉着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城区“十五分钟”和农村“十公里”文化圈。采取“闲置资产盘活一批、提档扩面新建一批、社会资本拓展一批”措施,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实现文化阵地全覆盖。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镇建设,创建省级样板村镇2个、市级样板村镇32个;高质量承办全省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表彰暨现场推进会,“文化十二条”经验得到与会嘉宾的广泛好评。宣汉县荣膺“中国巴文化之乡”称号。

  “一位没有血缘关系的‘父亲’,捐资15万余元,圆了地震灾区孩子出国求学梦……”在宣汉县第四届“忠勇信义·十大道德模范”颁奖仪式上,表彰10名道德模范,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激情,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成功创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宣汉县紧紧扭住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牛鼻子”,聚焦关键环节,压实工作责任,推动知责明责、担责尽责,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舆论支撑。

  一场场推进会,一道道安全防线,一次次专项督查……席卷宣汉大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引导力和凝聚力越来越强,安全防线越来越牢。

  绘就“一张蓝图”,落实工作任务。始终将其摆在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四个纳入”“四个一同”,把好方向、管好阵地、建好队伍、抓好统筹。通过召开县委工作会、县委常委会、专题推进会、领导小组办公会等方式,每年至少2次专题研究、精心部署意识形态工作。(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