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zjj > 中新网四川

泸州:让长江文化遗产在当代“活”起来
2023年12月15日 15:1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15日电 (王鹏 吴波 赵运懿)自2022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启动建设以来,泸州抢抓战略机遇,在四川省率先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地方段编制,探索长江泸州段文化遗产的当代“活化”利用,持续推动打造长江文化IP,不断提升长江文化公园(泸州段)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鸟飞鱼跃东门口,一年年热闹的重聚

每年红嘴鸥都会到泸州过冬。泸州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供图
每年红嘴鸥都会到泸州过冬。泸州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供图

  近日,在泸州滨江路的东门口,不少市民在这里观赏红嘴鸥,“鸟跃江面、鱼翔浅底”的美好场景给酒城冬日增添了满满的生机与活力。

  每年秋冬时节,红嘴鸥会准时来到泸州过冬,这样的如期而至已经持续了七年。对待这群“老朋友”,泸州人总是不吝给予自己最大的热情,从等待红嘴鸥到来的普通市民,到拍摄红嘴鸥的摄影爱好者,再到关心红嘴鸥的志愿者,每个人既是红嘴鸥的保护者,也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见证者。

  见到“老朋友”的黄女士,正用手机记录这美妙一刻,通过视频分享给更多的外地朋友,“我作为一个泸州人,非常骄傲!泸州环境很好,水质也好,生活在这里很幸福。”

  酱油飘香赤水河畔,一次次安静的酿造

  先市酱油晒场。刘忠俊摄
先市酱油晒场。刘忠俊摄

  如果说红嘴鸥的到来是热闹的,那么逆流而上,在位于赤水河畔的先市酱油酿造基地,则在安静进行着微生物的成长与转化……这是长江赋予泸州的浓得化不开的酿造文化。

  赤水河畔,酱油飘香。数千口天然晒露缸,有序排列在赤水河畔,经历着日晒夜露的滋养,只为酿一缕鲜香。先市酱油传统酿制技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群也入列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目前,先市酿造食品有限公司还引进先进设备,改进生产技术,在赤水河对岸新建了600多亩的酱油酿造基地,在沿用传统技艺酿造酱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

  合江县先市镇党委副书记钟衡表示,接下来,先市镇将围绕赤水河生态价值实现试验区发展定位,立足赤水河流域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先市酱油非遗传承技艺,建设赤水河生态酿造园区。通过工旅融合、文旅融合等途径,实现传统村落保护和生态价值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三产融合发展片区中心镇。

  休闲娱乐长江边,一个个丰富的文旅供给

树蛙部落。泸州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供图
树蛙部落。泸州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供图

  沿长江而行,丰富的文旅项目供给,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位于江阳区黄舣镇马道子村的树蛙部落,是集主题文化体验、乡野休闲娱乐、长江自然教育、高端野奢度假于一体的乡村度假综合体,于今年5月正式投用。

  下一步,该项目还将利用周边240余亩储备用地,打造天空牧场、露营营地、农业体验区等为载体的长江营地,把项目打造成为长江生态保护利用示范样板。

  泸州将坚持“一核引领,轴带联动”发展理念,以泸州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探索长江泸州段文化遗产的当代“活化”利用,打造长江活态文化地标。同时,坚持长江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轴,以及沱江-濑溪河生态和文化遗产带、赤水河生态和文化遗产带、永宁河生态和文化遗产带联动发展,高效统筹好国家文化公园分区分级建设。(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