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zjj > 中新网四川

百家主流媒体社长总编彝乡行走进凉山冕宁
2024年05月17日 16:2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7日电(王旭阳)5月16日,参加百家主流媒体社长总编彝乡行活动的近百家新闻媒体记者前往冕宁县的彝海结盟纪念馆、结盟新寨、复兴镇建设村,追忆红色足迹、观赏自然风光、体验民族风情,实地采访、深情记录冕宁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与丰硕成果。

  据了解,冕宁县202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4亿元、增长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全县以县域为中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和美乡村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绘就乡村“幸福底色”。

  赓续长征精神 为乡村振兴添动力

  地处凉山北部的革命老区冕宁,缔造了民族团结的不朽传奇——“彝海结盟”,为红军顺利北上赢得宝贵时间,在中国革命史、民族团结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活动现场。钟源 摄
活动现场。钟源 摄

  在彝海结盟纪念馆广场前的青青草坪上,三块“结盟石”岿然伫立,似乎在诉说“彼此愿永结弟兄,肝胆相照,团结如一,永不反悔”的铮铮誓言。现场讲解员向与会代表们生动地介绍“彝海结盟”的故事,大家认真聆听、频频点头,对红军长征路上的这段故事肃然起敬。

  如今,曾经的结盟地已经建成4A级旅游景区——彝海结盟遗址。景区包括彝海、彝海结盟纪念碑、彝海结盟纪念馆等景点。

  沿着彝海结盟纪念广场台阶拾级而上,在彝海结盟纪念馆,宁波报业集团副总编辑王存政不时拿出手机,对着馆内陈列的当年红军留下的用品、党旗等各种文物认真地拍着照。他说:“早就听过‘彝海结盟’的历史佳话,今天有幸来到历史事件的发生地,通过听讲解、看文物,我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这段民族团结的光辉历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彝海结盟纪念广场的不远处,曾经的彝海镇彝海村二组现已更名为结盟新寨。村里发生的新变化,接续书写着新时代的“彝海结盟”传奇。

  大家走进结盟新寨,一处曾经为红军停留过而修建的结盟泉水在村寨里川流不息。站在这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常德日报社党组成员、副社长、副总编辑魏仙耘坚定地表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广阔道路上,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敢于攻坚克难,为乡村振兴添动力。”

  冕宁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近年来,冕宁着力打造红色旅游特色景点,大力发展康养休闲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航天旅游、体育旅游。2023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553.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3.5亿元,旅游产业发展实现了新跨越。

  加大产业融合 建设村擦亮振兴底色

  冕宁县复兴镇的建设村被誉为凉山州的“华西村”。近年来,建设村立足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做精葡萄等果蔬产业,推动农业产业从单一的种植模式与文化、旅游等产业多元融合,让“小小果蔬”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大产业”。

活动现场。钟源 摄
活动现场。钟源 摄

  媒体记者们走进建设村,规模化、标准化的农文旅产业融合园区映入大家眼帘。不远处,“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标语格外醒目。

  “曾经我们村子很穷,现在全村建有设施大棚4200亩,2023年农业特色产业产值达2亿元。如今,在冕宁县提起建设村,没有人会不知道,都在称赞这个村安逸得很!”建设村村干部向大家介绍,在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上,村庄如何运用新业态模式激发乡村新活力。

  通过多年的奋斗,建设村获得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庄、四川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全省集体经济十强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建设村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为突破口,调整产业结构,引进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这种发展思路让我印象深刻,值得推广和借鉴,我们也将通过媒体的平台,把凉山推动乡村振兴的好经验、好做法大力宣传出去。”江城日报社网络技术部主任李响在现场感慨。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建设村又将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乡愁文化有机地融合到山水田园,走出了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现已建成精品民宿客栈20家,星级农家乐17家,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超四星级湖畔酒店,预计2024年旅游业年收入3000万元以上。此外,村子还围绕“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垃圾“户分类、组收集、村转运”模式。如今的建设村,瓜果飘香、产业兴旺、环境优美、百姓富足。

  三天来,媒体记者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谈,对凉山的乡村振兴工作了解越来越深刻。采访即将结束,广西民族报社新媒体部副主任黄云表示,参加此次彝乡行活动,他深受感动,更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回去后,将综合运用当地的融媒体传播平台进行全方位宣传,讲好凉山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