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品鉴宜宾五粮浓香白酒: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一滴甘露
2021年11月02日 14:0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2日电 (王哲)川酒甲天下,精华在宜宾。四川宜宾作为“中国酒都”,其主产的五粮浓香型白酒品质因其产地不仅在业界有口皆碑,也常常被饮酒爱好者称赞为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一滴甘露。

五粮液长发升古酒坊。五粮液供图。
五粮液长发升古酒坊。五粮液供图。

  天时、地利、人和,生活如此。天时、地利、人和,酿酒如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产一方美酒。

  宜宾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仿佛一个天然的大“酒窖”。境内气候温暖湿润,雨量丰沛,四季热量丰足,无霜期长;土壤优质,适合种植糯、稻、玉米、小麦、高粱等酿酒原料;水源优越,拥有“三江九河”,支流、溪河600多条,水质硬度低、酸性适中,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物种丰富,特别适宜微生物聚集和繁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粮农组织认定为“在地球同纬度上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白酒的地区”,具有不可复制的区位、气候、土壤、水质等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

五粮液十里酒城。 王哲摄
五粮液十里酒城。 王哲摄

  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与酒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在独有的生态环境,以及传承千年的五粮酿造技艺的双重保障之下,五粮浓香成就了宜宾“中国酒都”的荣誉,进一步奠定了该产区不可复制的优势。

  据记载,宜宾有4000多年酿酒史,历朝历代均有佳酿问世,商周“蒟酱”、唐代“重碧酒”、宋代“姚子雪曲”及流杯池、安乐泉等古迹和“利川永”、“长发升”等明朝老酒窖,沉淀了深厚的酒文化酒历史,为发展酒产业,注入了灵魂和活力。

  浓香型白酒讲究“千年窖池万年糟”,发酵设备是泥窖,仅窖泥里就含有330多种微生物。浓香型好酒的稀缺往往源于老窖池的稀缺。一个窖至少要经历5到10年以上的使用和培养,才能自然“老熟”产出优质白酒。而百年老窖的微生物群落已蔚为壮观,优质品率是新窖的好几倍。

金喜来生态酒谷大酒窖。王哲摄
金喜来生态酒谷大酒窖。王哲摄

  明代的“陈氏秘方”,“饭米酒米各半成,荞子成半黍半成,川南红粱凑足数,地窖发酵天锅蒸”。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作创新调整,形成了现代的五粮配方,几种粮食相互协调,达到醇香、纯正的境界,最终“集杂成醇”,规避了一种原料酿酒风味单一、口感欠佳的不足。所以,五粮酒与其他白酒相比,“犹以味全面”而著称。

永乐古窖藏酒。 王哲摄
永乐古窖藏酒。 王哲摄

  在宜宾老城区,五粮液“长发升”“钟三和”“张万和”“利川永”“全恒昌”“天锡福”等八大明初古酒坊作中国白酒最宝贵的财富,这些酒坊中,最古老的窖池已达653年窖龄,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并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地穴式曲酒发酵窖池。“长发升”古酒坊中的一块明代古窖泥,还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活文物”永久收藏。这也是五粮液“浓香天下”的奥秘之一。

  当前,五粮液拥有窖池3.2万余口,具有年产4万吨级的酿酒车间,10万吨级纯粮固态原酒年产能力和100万吨原酒储存能力。

  同样,宜宾凭借良好区位优势和五粮浓香优质基酒基地,吸引了众多外地企业投资落户。据了解,湖北劲牌公司投资25亿元成立宜宾六尺巷酒业,将于2023年建成国内首个机械化、智能化白酒酿造基地,产能将达3.7万吨,储酒能力15万吨。山东国美酒业集团投资20亿元并购宜宾君子酒业,预计2023年产能将达1.8万吨。广东永乐古窖酒业重组宜宾红楼梦酒业,计划投资30亿元,打造集文旅一体的永乐文化小镇,到2024年建成后产能达到3.8万吨。

  今年1至8月,宜宾白酒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080.3亿元、同比增长15.5%,利润总额236.1亿元、同比增长18.5%。总体而言,宜宾全市白酒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

  如今,在四川宜宾,长江“零公里”最优酿酒生态圈正逐步成型。宜宾市工业和军民融合局副局长李强表示,“十四五”期间,宜宾白酒产业将剑指2000亿元。当地白酒产业发展将加速构建以五粮液产业园区为核心,形成“一核多点、强链成圈”新格局,推动优势企业和项目集聚,实现集约集群发展。

  浓香型白酒从确立到发展壮大,仅过去了四十多年,受利于国家的政策引导和消费趋势的向好,也是浓香型白酒不断改革换代,不断优化的成果。未来,四川宜宾成为“世界级优质浓香白酒主产区和白酒产业集群”也更值得期待!(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