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泸州合江:用对“中医药” 治好“贫困症”
2021年11月04日 11:1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3日电 (邹立杨)“这凤鸣山里的金钗石斛,终于要从‘野草草’变成‘金饽饽’了!”泸州市合江县凤鸣镇凤凰村5社的村民罗中姚说。近年来,凤鸣镇紧紧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中药材资源优势,以打造“川黔中医药康旅名镇”为根本目标,以金龙湖国际康养度假村为发展核心,有序推动“特色中药材种植业、中药材深加工产业、康养旅游服务业”三大产业的有机结合与关联共生,为凤鸣镇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插上了腾飞翅膀。

金龙湖初醒。李贵平 摄
金龙湖初醒。李贵平 摄

  起初,规划中药材产业的路途并不顺畅。从地势条件来看,凤鸣镇地处山区,路途崎岖,普通产业并不能做大做强;从自然生态来看,凤鸣镇气候温良,种植普通农作物性价比较低;从务农人口来看,镇内青壮年劳动力流失较大,种植要求较高的产业无法落地....。.在诸多现实因素面前,种什么成为一项“老大难”。

  刚到凤鸣镇上任不久的党委书记万雪梅经过多次调研,在多番牵线搭桥下,多个中医药专家到凤鸣镇凤凰村、金龙湖村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发现了一处长约20公里的野生金钗石斛生长地,距今已有十亿年生长史,并将其命名为十里金钗桫椤谷。在这得天独厚的生长基础下,凤鸣镇摸索出“金钗石斛为引”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思路,并积极引进妙灵等龙头公司,为石斛产业注入资本力量。

  今年6月下旬,党委书记万雪梅在镇党代会上正式提出了“川黔中药材康旅名镇”的建设口号,至此,凤鸣镇的中药材产业发展之路正式步入轨道。

  一枝独秀并不能够抵御市场风险,百花齐放才是发展关键。于是今年9月,凤鸣镇与四川省竹菌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会议室签订了2000亩白芷产业种植合作协议,为中药材产业增添助力。“政府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路十分明确,就是要以金钗石斛等中药材种植为出发点,做大做长集成链,打造出川黔中药材最响亮的招牌!”黄金湾村党委书记王光春说道。凤鸣镇不仅是出台规模化种植补贴政策,更鼓励龙头公司、家庭农场合建、自建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目前已在金龙湖村、凤凰村连山片区规划建设金钗石斛种植基地3万亩,在茅山村及新洋村规划建设以黄精、白芨为主的中药材基地1.2万亩,预计年产值可达到上千万元,切切实实帮助凤鸣镇中药材产业迈出实质性的一大步。

  同时,凤鸣镇党委副书记赵强介绍,药材种植是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一步。接下来,凤鸣镇政府将加强质量管控,积极与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贵州省农科院等高校合作,引进先进药用农业技术,并合作共建中药材科技孵化园,及时为农户提供中药材种苗以及标准化种植技术,并逐步开发药膳等下游产品,立足于我镇道地食材联合开发黄精煨乳鸽,老鸭石斛炖汤等特色菜品,形成特色化、品牌化、产业化,全力打造省级药食同源功能产品创新基地。

  此外,凤鸣镇多重谋划,立足于自身旅游项目优势,将目标瞄准在“三产融合”上,全力打造“中药材康旅”这一创新模式。

青山绿水。李贵平 摄
青山绿水。李贵平 摄

  据了解,金龙云海国际旅游康养项目位于凤鸣镇金龙湖村,由浩创公司牵头打造,地处于川黔渝“金三角”生态旅游核心腹地,是凤鸣镇建成“中药材小镇”的中坚力量。一方面,建设规模浩大,项目总投资约168亿元,总建筑面积约268万平米,开发周期10年,是市级重点康旅工程。另一方面,发展思路明确,就是要以“康养为核,生态为魂,旅居度假”为总思路,集高山避暑、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休闲度假、山体运动、生态农业、健康人居为一体,涵盖4A景区、特色康养小镇、田园综合体等多业态的康养旅游度假目的地。

  在金龙云海国际旅游康养项目基础上,凤鸣镇还将计划汇聚中医康养、药材交易、康复技术等资源,在镇范围内规划建设“四区三馆一中心”,“三区”即中药材生态种植区、中药科技养生体验区、中药商贸文化街区以及养生职能体验服务区;“三馆”即中药养生馆、药膳馆、中医康养馆,“一中心”即为金龙湖康养服务中心,推进中药材各板块融合发展,打造全镇康养硬核闭环,吸引更多游客到此游玩体验。

  据凤鸣镇党委书记万雪梅介绍,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凤鸣镇都将立足于特色资源,大力规划“一点三边四面”全域中医康养路线,“一点”即金龙湖国际康养旅游度假村,“三边”即凤凰村、新洋村、茅山村等接壤三村,“四面”即牌坊村、文理村、黄金湾村、新胜村等镇域边缘四村。以金龙湖项目为主,配套建设“三边”深度康养旅游项目,辐射带动边缘“四面”农文旅康产业发展,形成“一村一康养、处处有健康”的康旅格局,让休养人群达到放松身心,怡情养性、延年益寿等目的。(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