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关爱儿童 成都建设“儿童友好城市”
2021年12月08日 12:4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8日电 自2019年以来,成都以维护儿童根本权益、推动儿童事业创新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路径,经过近三年来的探索实践,将倡导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理念、开展儿童友好社区试点示范建设,推动成为主动融入城市建设全面铺开的“实景”。

六一儿童节活动现场。成都市妇联供图
六一儿童节活动现场。成都市妇联供图

  成都市妇儿工委办发挥牵头枢纽作用,编制《成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明确了以“社会政策友好、公共服务友好、权利保障友好、成长空间友好、发展环境友好、文化体验友好”为主体,以儿童友好社区为基础,以儿童友好单位为依托,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友好城市的思路,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制定了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进一步完善了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残疾儿童关爱救助制度体系,家庭婴幼儿照护指南、13-14岁在校女学生接种HPV疫苗财政补贴等政策陆续出台,涵养家庭教育良好生态、整治校外培训机构等“双减”落实举措全面推行。

  成都市妇联开展首批4个市级、20个区级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试点,带动全市160余个社区积极开展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探索与实践。通过开展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试点,畅通了儿童参与社区发展治理渠道,条件成熟的社区建立了儿童参与机制。

  通过推进儿童之家建设提档升级,进一步提升了服务儿童的水平。引导社会组织将更加精准的社会服务融入儿童之家相关活动,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家庭教育、心理咨询、0—3岁托育、儿童文化体育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等服务。

儿童议事会成立现场。成都市妇联供图
儿童议事会成立现场。成都市妇联供图

  通过强化儿童友好社会保障,成都探索推动权利保障友好。全面落实妇女儿童维权“五项机制”,开辟儿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优化儿童权益法律保护环境;并立足建立全域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同时,完善儿童医疗服务保障,充分利用“互联网+健康医疗”信息化手段,以区(市)县妇幼保健机构为依托,构建起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整合型妇幼健康服务体系。

  通过提升儿童友好城市品质,探索推动成长空间友好。打造儿童友好示范空间、友好游憩空间、儿童友好出行空间,推动儿童“15分钟公共空间体验网络”“半小时自然体验圈”纳入社区生活圈公服设施规划导则,510个社区分类完成优学步道、阅读空间等服务空间“适童化”改造,成都2020年已实现“儿童之家”全覆盖。全市22家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全部设置有占总面积的20%以上的少儿阅览室,并不断增配3-16岁全年龄段的绘本、图书、电子阅览屏、少儿互动设备等。围绕儿童交通安全教育,创新建设了儿童交通主题公园,为儿童普及交通安全知识提供实践体验。

  通过优化儿童友好成长环境,探索推动发展环境友好。通过持续举办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建立30个市级家庭教育示范基地、发布6000余课时家庭教育公益课程,实现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常态化开展。在社区、景点、场馆等开发党史宣讲、城市宣传、文明劝导、环保宣传等儿童实践岗位,鼓励儿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和帮助儿童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深入开展共青团、少先队实践活动,举办以“蓉城幸福家”为主题的儿童友好义集、社区家庭日等品牌活动和儿童友好公益宣传。通过建立社区少年警校试点,常态化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组织儿童参与安全防范技能、网络安全教育等实践活动,以及应急处置与紧急避险演练。

  通过开展儿童文化体验活动,探索推动文化体验友好。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和成都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重视培养儿童逻辑判断、团队合作、创造思维等各方面能力。打造儿童文化体验研学线路,开设生动有趣的家庭教育实践课程,开展亲子互动活动等一系列儿童服务项目。引导儿童在充满童趣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形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增强儿童自身文化自信。

  近年来,成都市积极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积累了有益经验,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对此,成都市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将以系统思维、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全社会根植儿童友好理念,创新主动适应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供给,以儿童友好社区为基底特征,儿童友好单位为依托的建设路径,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友好城市提供“成都样本”。(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