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16日电 (刘忠俊 蔡古梅)16日,天府新区眉山龙马镇狮岭村银柳种植、加工基地,50余名村民正在收割、捆扎、搬运一束束银柳,忙得不亦乐乎,呈现出一派丰收忙碌的热闹景象。
2021年关将至,正值银柳大量上市季节。银柳作为一种观赏性植物,由于色彩鲜艳、观赏时间长,成为了市民热捧的年宵花之一。银柳经村民们收割整理,再经剥壳、整理、染色等加工步骤,最终制成各种色彩的花束销往全国各地。

2007年,仁寿县谢安镇鸭池村王勇在成都花市工作期间,看中银柳市场价值,凭借产业市场预估,在家乡龙马镇狮岭村流转了50亩土地种植银柳。“银柳种植难度不大,难度最大的是销路。刚开始,只卖银柳原材料,等着收购商上门收货,不仅利润少,遇到市场不好时都卖不出去,一年一年的亏本,心里很不是滋味。”王勇称,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后,决定对银柳进行加工售卖,形成“种植+加工+订单”销售模式。
银柳加工后没有客户,王勇就在网上打听全国鲜花销售最好的城市,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跑,先后去过广东、江苏等省的六、七个城市,再去每个城市的花市一个个问,当起了“推销员”,慢慢的积累了一批客户,解决了产业起步阶段的销售问题。

解决了销售渠道,银柳种植面积开始一步步扩大。谁来帮忙种植和加工?出身农村的他想到了银柳种植基地周边村民。“让乡亲们帮种植、加工银柳,也让大家从中得到实惠。”王勇称。于是看似不起眼的银柳衍生出一条惠及多方的“致富链”。据了解,银柳种植、加工是一项密集型用工产业,用工量大,所有步骤都需要人工,能解决当地闲置劳动力,促民增收。
“村里年轻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留下来的大多是年纪较大、身体不便的留守老人。银柳种植、加工活不需要特别技能,只要简单动手就可做。”王勇介绍。

80岁的辜佰君称,家里有几亩地被流转种银柳,自己空闲就到基地打工,一年下来能挣5500元左右。龙马镇狮岭村党总支书记辜建兵介绍,银柳已成村里重要支柱产业之一,4000元至6000元每亩,参与银柳种植、采收、加工等各环节的务工人员每人每年平均约有5000元左右收入。
“我一直相信,做一件事情只要专心投入到极致,就一定能做出点成绩。”王勇介绍,从2007年创业至今,15年来已相继在眉山天府新区龙马镇发展银柳种植200余亩,每年除去成本,收益可达50万元左右。
王勇表示,将继续扩大规模,探索提升银柳产业发展模式,将产业进一步做精做强,助力产业成为狮岭村特色精品产业,提高乡亲们的经济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