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成都“非遗在社区”活动让民众走近非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
2021年12月18日 10:1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18日电 (唐倩)近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传承人熊家全走进成都蓓蕾社区,为社区的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堂有趣的面塑课。

  通过熊家全的指导,由糯米、蜂蜜、面粉为主料手工制作的彩色面团,在孩子们的手里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面人。通过讲授技艺、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向大家展示非物质文化传统技艺以及文化意义。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传承人熊家全。(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供图)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传承人熊家全。(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供图)

  与此同时,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代表性传人、新繁棕编协会副会长罗志勇则带着棕编走进了老马路社区,为社区居民简单讲解棕编的历史、现状等相关知识,演示棕编制作,传授棕编昆虫动物基本绕扣法。

  新繁棕编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据文献记载,清代嘉庆末年新繁妇女即有析嫩棕叶为丝,制作棕编的传统。在秀丽的乡村和农家小院,随处可见当地妇女用洁白细腻的棕丝编织而成的手工制品。2011年新繁棕编还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面塑作品。(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供图)
面塑作品。(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供图)

  近年来,成都始终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糖画、竹编、棕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成为成都递向世界的一张张文化名片。“非遗在社区”活动今年已在五个社区共开展20多场培训、展示、展演活动。下一步将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更多社区民众走近非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非遗文化传承人们将与各个社区的居民一起,用自己的方式展示成都非遗文化魅力。

  2020年,文旅部非遗司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相关要求,以尊重、保护和支持以人为核心的非遗传承实践回归社区、回归生活为宗旨,以增强非遗在现代城市中的传承传播活力为目的,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上海、北京、成都、广州和温州5个城市开展“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

棕编作品。(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供图)
棕编作品。(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供图)

  今年,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继续开展“非遗在社区”项目,支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社区中开展交流活动,体现成都特色和时代精神,增强成都非遗的社会活力、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响应成都打造世界文化名城的倡议,助力成都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