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泸州纳溪:“党建+”模式助力红苕变身“金疙瘩”
2021年12月29日 14:2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29日电 (周超文 邓建刚)连日来,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莲村八组67岁的何永文都和63岁的老伴谢国香在楼顶上忙着掰撕粘连的手工粉条。细长的手工苕粉如同瀑布一般从3米多高的架子上倾泻下来,雪白发亮,飘散着浓浓的粉香。

村民互帮互助撕苕粉。邓建刚 摄
村民互帮互助撕苕粉。邓建刚 摄

  何永文高兴地说:“我们兴莲村的手工红苕粉硬是卖成了大品牌,这不,我们的苕粉还没有晒干,就已经被订购了,价格还卖到了15元/斤,是市场苕粉价格的2—3倍。今年我家的1300多斤苕粉,就要给我们家带来2万元的收入。”

  如今,每年农历十月后,兴莲村农民就开始忙碌了起来,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加工晾晒红苕粉。而这一季下来,一家农户少则100多斤,多的有近2000斤,全村700多户,每年加工卖出的苕粉超过10万斤,直接给农民带来增收达150余万元,兴莲村也当仁不让成为了泸州周边远近闻名的“手工苕粉村”。

  兴莲村党支部书记魏青云说,兴莲村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其“手工苕粉”是以优质红沙土壤种植的板栗红苕和高山清泉水为原料,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气候条件,经洗红苕、打红苕、过滤苕浆、揉搓淀粉、加温、起粉、晾晒、手撕等12道纯手工工艺精心制作而成,具有晶莹剔透、口感滑润、久煮不酽、香远益清、入口劲道清爽、易消化等特点,一直以来都是家家户户最喜爱且必备的美食。

  据统计,兴莲村以家庭为单位通过发展手工苕粉加工,不仅让冬日农村富余劳动力有事做了,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从入冬到开春前这2个月做苕粉的时间里,靠着加工苕粉和卖苕粉,平均每户少则收入2000多元,多的超过5万元。

  而更令人欣喜的是,因为手工制作红苕粉必须经过12道传统工艺制作,需要10多个人共同合作才能完成。这几年来,在兴莲村党支部的引导下,家家户户在加工苕粉时,一改过去“单打独斗”花工钱请人帮忙的加工模式,邻里自发组织起来,互帮互助,不仅有效解决了手工红苕粉加工大忙季节缺少劳力的困难,还增强了邻里之间的和睦团结,成为了兴莲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景观。

  魏青云说起这邻里互帮互助做手工苕粉就喜不自禁,他说:“以前村里左邻右舍之间也不时在互帮互助,但个别年轻人总觉得自己年轻,给年岁大的家庭换工不划算,因为上了年岁的人手脚不麻利。但现在不同了,因为手工加工苕粉有10多道工序,不是每道工序都靠体力,很多工序比如撕粉,就需要心细慢性子的妇女和老人来慢慢完成,性子急或用力过猛,反而把粉条弄断了卖不上好价钱。”

  据了解,随着兴莲村每年超过10万斤手工苕粉在外的俏销,近几年兴莲村更是以“党建+”模式,走“支部引导、农民自主、市场运作”的生产方式,将苕粉作为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来做大做强,积极鼓励农民发展优质红苕产业,培育家庭手工作坊,挖掘增收新潜力,将地域特色转化成乡村振兴的“亮色”,带动了全村每年种植的红苕面积达2700多亩,通过加工制作“手工苕粉”,让一个个红苕变成了“金疙瘩”。(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