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2月24日电(吴平华 罗珊)近年来,共青团珙县县委立足实际,在具有条件的学校创新推进苗汉融合少先队工作体系,在建立社区少工委、学校少年宫等组织机构的同时,增设蜡染、竹竿舞等苗族活动社团,全面扩展了少先队员的活动空间,突出了少先队实践育人的作用。
“摆手、转圈、踢脚、跳跃……”23日上午课间时分,在珙县玉和苗族乡中心校,全校师生随着动感的音乐,欢快地跳着韵律操《芦笙舞》,一招一式着实优美轻盈。
创编该《芦笙舞》韵律操的是该校大队辅导员杨丽娟组织另外两位老师自编自导,在对苗族传统舞蹈进行深入研究、健身操仔细分解的各个步骤基础上,根据舞蹈动作自行剪辑苗族音乐而成的。杨丽娟告诉记者,这正是他们学校创新性打造苗汉融合的少先队工作体系的生动实践。
据了解,珙县玉和苗族乡中心校苗族学生占比40%,学校大队部在认真分析在校生情况后,结合少先队实践育人要求,还积极打造苗汉双语小主持、苗族舞蹈社团、苗族古歌社等少先队特色活动,进一步增进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同时,创新少先队社会化工作平台,依托青龙社区少工委,建设少先队特色活动阵地,提供实践教育。选聘23名少先队校外辅导员开展家校共育活动,其中8名为苗族优秀青年。他们利用自身优势和特长,为学校少先队工作提供帮助和支持,开展有针对性的少先队活动,参与到学生的思想进步、个人成长中,在苗汉共育中实现协同共补、互相促进。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整合家庭、学校、社会资源,邀请苗族学生的家长共同参与到少先队活动中来,传承和发扬好苗族文化,让大家在活动中互相理解、互相融合,形成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少先队模式,让少先队员从小树立民族团结、热爱祖国的意识。”共青团珙县县委书记李学说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