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一张伟人与时代的切片——评苗勇《晏阳初》
2022年03月02日 20:1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2日电 (何姝婧)晏阳初,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极深远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被评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之一。在风雨飘摇的民国时期,他将目光投向了最广大又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平民,为乡村改造、平民教育等基础性事业奉献终身。与他的伟业相比,大众对他的认知还太少。在强调“乡村振兴”与“讲好中国故事”的今天,苗勇的《晏阳初》十余年磨一剑,终于与大众见面。这本传记以生动鲜活的语言,将晏阳初的一生剖展开,脉络精细,可见肌理。从这张切片中我们可以洞见时代的风云,感受一代平民教育家的风采。

苗勇著长篇传记小说《晏阳初》。
苗勇著长篇传记小说《晏阳初》。

  一代教育家的长成

  过去关于晏阳初的记述和传记多采用档案文献式的治史手笔,严谨有余,对大多数普通读者而言,却略显枯燥。苗勇为晏阳初立的新传,平衡了史传性与文学性,以小说的笔法荡开晏阳初一生的传奇,情节跌宕。

  故事开始在深山,读者跟随晏阳初的视角一步步向外走,向外看。在小巧秀丽的巴中城,晏阳初随父从传统的私塾,辗转到福音堂接受西式的现代教育。而后,少年的他得到机遇,穿过大巴山跋涉到保宁府的“天道学堂”,后来又去往更繁华的成都。书中的世界从深山,转向了蜀内最繁华富庶之地。不喜华美高等学校浮华的学生风气,他选择肄业教书,又与挚友协办辅仁学社匡正一地学风。在挚友的帮助下,他离蜀远赴香港大学深造,继而远渡重洋,他的地图迈向海外。

  从美国耶鲁大学,再到法国华工营,他的天地广阔至此时,他却毅然放弃继续深造,回国扎根民间,从事平民教育,以求开启民智,复兴邦国。小有所成后,他将步伐迈向了情况更复杂,在中国也最普遍的农村。从深山中走出,他又回到乡村,把乡村改造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从探索定县模式,到全国推广,他仍旧没有止步,把目光投向世界,誓扫天下文盲。“乡村-城市-海外”,再回到中国的“城市-乡村”,最后又迈向世界,他从稚嫩的少年,踌躇的青年长成挑起一方责任的志士;从吸取知识的索取者,蜕变成为俯首向世界贫苦大众的奉献者。

  驱动晏阳初人生轨迹几次地图辗转的,是他内心不断强化的几股力量聚沙成塔。他曾说“3C”(即孔夫子Confucius,基督教义Christ,苦力coolie)对他人生的价值取向影响最大。自幼浸润的传统教育,与基督学校的启蒙教育,养成了晏阳初灵魂里博爱的底色。少年时从巴中到保宁府求学的山路,他与苦力“背二哥”为伴,“背二哥”的艰辛、善良、乐观在他心里埋下了要帮助改善他们命运的愿望种子。一路走来,他自身是“受教育改变命运”的鲜活例子。

  在法国华工服务期间他教导劳工识字,帮助他们祛除蒙昧,走向觉醒。华工们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深深地震撼了晏阳初,并影响了他后来人生道路的选择。带着对乡土与人民的眷恋,他放弃做官发财,希望能以己之力唤醒尚在黑暗混沌中的几万万同胞,从根本上改变国家落后受辱的现状。他回到贫苦大众中开展扫盲识字教育,到偏远落后的乡村里从事乡村改造。他的伟业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后续影响极大而深远。在今天,人人识字这样看似普通的事,都来自那个四分之三国民尚愚弱的年代一位叫晏阳初的年轻人的构想。

  伟大不是天纵,也非一笔写就,我们在书中看到晏阳初不断克服新的困难,也成就更伟大的事业,终成一代传奇的平民教育家。

  一群人,一个时代

  孟子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书中让人动容的不仅是执着于平民教育事业的晏阳初,还有他每次振臂高呼时所得到的响应回声。风雨飘摇的时代里,一呼百应的爱国之心与社会责任感,怎不令人感动?受理想感召不断加入这个队伍的同人们,自愿放弃优渥安逸生活,放下已有的事业与功绩,来到未知的全新“征程”。卢作孚、孙伏园、陶行知、熊佛西、张伯苓等各行业顶尖、如雷贯耳的人物集合到了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旗帜下。一群堪称壮观的高级知识分子集合在一起,走向农村,数年扎根于山林田野间,不能不称为奇景。当感受到个人力量的有限,志愿事业前途的窘迫未定时,他们又寻到海内外更多人解囊相助。当时,许多举足轻重的人物也不约而同对这一事业表示肯定、感动与支持。这些当然不只是因为晏阳初雄辩的口才或者个人魅力,也绝非一个人能达成的神迹,这是源于平民教育事业的本身利国利民的性质、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

  这样壮烈的故事,一不留神容易写得悬浮,但苗勇很精妙地捕捉了各个场景的典型特征。在他笔下,这段经历充满了可感的文学性。小说非常注意时空场景的建构,几笔勾勒之下,读来画面感极强。栩栩如生又恰到好处的环境描写给故事以真实可感的承载,而非隔膜的真空场景。比如书中记述1942年6月晏先生坐火车北上时,顺势点染了一幅火车窗外的浮世绘:酷暑下,农民即使在农闲时节“还在田地里挥汗如雨地劳动着”,萧条的城市“蓬头垢面的乞丐,倒卧在路边的浮尘里……从车子飞速驶过的一瞥中,根本不知道他们是死是活”。真实而残酷的景象坚定着晏阳初先生的使命感,也触动了读者的心弦。这样的文字,比任何口号都有力。一幕幕鲜活的场景让传记充满文学性和生命力,显现着平教会的气质——扎根在泥土里接地气,讲述着春夏秋冬的变换。

  从依托全国青年协会的平民教育科,再到专设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晏阳初和他的同人们不依附于任何军阀党派,保持独立的民间性质,不受政治限制的生命力,全心全意为人民。为了公民教育的深入开展,他们借国民政府之力成立县政建设研究院,推广试验县,从根本的县政入手实现乡村改革。平民教育事业能够自下而上,从民间影响到政府,轰轰烈烈席卷全国,是这一群人共创的奇迹。他们的脚步还不止于此,新中国成立后,在晏阳初牵头下国际平民教育委员会成立,更深入地影响了世界多国的平民教育发展,尤其是着手帮助了泰国、菲律宾、印度、委内瑞拉等国家。

  战乱频生,军阀混战,党争激烈,国民政府腐败,国弱受欺,“一战”和谈失败,再到抗日战争爆发.......。.是那个年代疼痛的底色,但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晏阳初和他的同人们始终是积极的,鲜活的,他们决心作为并踏实向前,在黑暗的年代中亮起了一束光,照亮了更多人前行的路。

  过去的切片,当下的镜子

  这个时代之所以还要重写晏阳初,再读《晏阳初》,是因为这一张过去的切片,蕴含着超越年代的与当下相接的精神财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晏阳初在定县的乡村改造试验工作,被认可为“在乡村开办平民学校、推广合作组织、创建实验农场、传授农业科技、改良动植物品种、改善公共卫生”等一系列工作的积极效果。晏阳初领衔的平教会经过长期同吃同住地考察,得出农民“愚、弱、贫、私”的四大症结,针对乡村改造探索出识字教育、卫生教育、生计教育、公民教育四管齐下互为支撑的模式。从初期的识字班,到导生传习制,到《农民报》、农民读物的编排刊印,农民话剧、广播等系列文艺活动的开展,识字教育深化为文艺教育。他们的经验与总结,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参考价值,是可以持续发力的方向。

  从晏阳初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的精神。他没有知识分子的自矜,投身于劳苦大众之中,心系最广大的工农阶层的生计问题、受教育情况和精神生活。他有着超越国界的博爱眼光,力求让更多人获得“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尤其是让第三世界国家的大量平民享受起码的生活标准与教育平等。他奔走呼号,希望全世界通力合作,将乡村改造运动扩大到世界范围。这都与我们今天提炼出的“一带一路”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暗暗相合。

  以史为鉴,可以明志。这张闪烁着伟人与历史交汇光芒的切片,就是一面明鉴。晏阳初的经验值得借鉴,他的精神值得学习,他的故事也值得传颂。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晏阳初的故事无疑是一个典型,苗勇写作的《晏阳初》无疑是“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时代命题下的一份优质答卷。(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