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1日电(吴平华 何艳梅)今年以来,宜宾珙县以镇村便民服务体系“三化”建设为抓手,坚持“五个聚焦”,持续深化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助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走深走实。
聚焦“五个”统一 全面推进标准化建设
珙县统一场地建设标准。全面对13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阵地实行全域一级标准建设,大厅各区域统一布局,实行标识标牌、制度等标准化,打造整洁有序,舒适美观的服务环境。
统一设置服务窗口。按照“因地制宜、分类设立、逐步推进、优化完善”原则,依托政务服务网络,各便民服务中心设立4个综合窗口。
统一配套设施建设。结合窗口和业务需要,统一配备办公电话、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并提供免费邮寄、急救箱、饮水机、手机充电台、无线WIFI等便民设施,用于群众自主办理和休息等候。统一推行服务标准。对各乡镇窗口工作人员采取“以干带训”模式开展统一培训,通过到县政务服务中心理论学习和实际演练形式,已累计培训业务人员160余人,均已上岗开展业务受理工作。
统一办件传递制度。创新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办事流程,由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代办点将资料扫描成图片,通过无纸化办公平台及时传输给县政务服务中心进行分派,实现“最多跑一次”服务目标。截至目前,已对中心镇村、产业重点镇村、偏远镇村等114个示范点进行标准化打造。
聚焦“五三”思路 提升便民服务效率
围绕职能定位、部门进驻、窗口设置、高效便民等方面,创新推行“五三”工作法,不断优化服务体系。建立一个功能完善“全岗通”窗口。要求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工作人员对党群事务、综合事务、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民政事务、社会保障等各类业务懂和精,真正实现“全岗通”,有效解决群众办事“无人办”问题。
建立一张“能办事项”职责清单。对便民服务站能办理的各类事项梳理形成清单,并对外进行公示,有效解决群众办事“何处办”问题。完善一套清楚便捷办事流程。对群众办理事项流程进行优化,并公示办事流程图,解决群众办事“如何办”问题。发送一条办理结果反馈信息。反馈信息包括,第一受理反馈:立即办的即时办理,不能立即办理的,即时反馈受理信息;第二办结反馈:即针对有时限的办理事项,办结后以短信或电话形式反馈办事群众;第三满意反馈:通过民情调查、访廉问廉、满意度调查、一网通办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对办理结果进行调查和反馈,以促进整改,解决群众“办得怎样”问题。
建立一本工作台账。建立一套便民服务办理事项台账,每月上报各乡镇人民政府,强化督导作用。推行“三办”,优化服务体系:一是全天候电话提前“约办”。对便民服务站能办理事项进行电话一次性告知;对容缺办理电话预约;对不见面受理预约,对“零见面”事项实行电话预约办理。二是精简程序和材料“快办”。对群众办理事项所需资料进行清理,对办事程序进行优化,缩短办事时限。三是办理结果“回办”。对便民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室办事人员工作开展情况实行“周记、月评、年考”机制,对办事效率情况进行监督,有效解决政务工作政令不畅、执行不力、落实不实、质效不高等方面问题。
聚焦“三条”路径 打造便民服务监督网
打造“阳光村务”监管平台。围绕村级事项“不会公开、不敢公开、不愿公开”和群众“看不到、看不懂、不愿看”问题,打造“阳光村务”智慧平台,做实“线上+线下”双线监督,推动村级政务服务事项阳光行权,规范履职。
开发“社情民意”办理系统。破解群众办事“距离远、时间长,来回跑、成本高”困境,开发社情民意全流程收集办理分析运用系统,部门通过系统办理群众反映的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并建立接诉“响应率”、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率”的“三率”考评指标体系,将考评指标与单位、个人绩效挂钩,从严兑现奖励。今年以来,已办理群众各类诉求3000余件,群众满意率95.48%,对办理质效不高的5个单位、12名个人进行了处理。
此外,还将开展“满意度”测评。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县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重点围绕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履行职责、服务态度、办事效率等方面内容,每季度开展一次群众满意度测评,并将测评结果作为窗口单位和个人年终考核重要依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