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2022第六届中国水产科技大会:汇聚行业智慧 推动水产种业振兴
2022年04月13日 14:2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13日电 2022第六届中国水产科技大会将于4月21日至22日在成都举行。在本次大会上,汇聚行业智慧、打好种业“翻身仗”,推动水产种业振兴,将是重要话题之一。

 2022第六届中国水产科技大会将于4月21日至22日在成都举行。(通威集团 供图)
2022第六届中国水产科技大会将于4月21日至22日在成都举行。(通威集团 供图)

  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作为新时期发展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产养殖的繁荣发展直接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水平。数据显示,全世界每五条鱼中有三条以上由中国人养殖,中国水产养殖产量连续32年稳居世界第一,人均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在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三分之一以上动物蛋白来源的同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20年来,我国水产养殖遗传改良率达52.8%,良种对我国水产增产贡献率为25%至30%,但仍面临良种率低、病害发生率高等问题,制约了我国水产养殖的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2022第六届中国水产科技大会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等院士专家,围绕鱼类、对虾良种选育与绿色养殖展开精彩分享,为新时期水产种业振兴、水产养殖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据介绍,朱作言院士作为我国细胞及发育生物学家,合作完成了鲤鲫间的细胞核移植;领导开创了鱼类基因工程研究新领域,培育出首批快速生长2.3至4.3倍的转基因鲤、鲫和泥鳅;首次提出并构建了“全鱼”重组基因表达载体,为鱼类基因育种奠定了理论和实用化基础。本届大会上,朱作言院士将致辞分享科技创新在推动渔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桂建芳院士作为鱼类遗传育种学家,多年潜心于鱼类育种生物技术相关的遗传、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研究,取得卓越成绩,是中国鱼类遗传育种与发育生物学领域知名专家。本届大会上,桂建芳院士将围绕《鱼类精准育种驱动水产种业振兴》作主题演讲,针对水产良种率低等水产种业短板问题,提出建立一套成熟的、共性强的育种理论和技术体系等方法和路径,并将就发展和完善精准、定向、高效的育种技术以缩短育种周期等分享精彩观点。

  包振民院士长期从事海洋生物遗传育种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是我国水产遗传育种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为中国水产种业科技发展居世界领跑地位作出重要贡献,提升了中国贝类遗传学和育种学的国际声誉。本届大会上,包振民院士将作《对虾产业的发展及对种业的需求》主题演讲,分析我国对虾养殖现状,分享种业新技术带来的新养殖模式,推动对虾产业现代化发展。

  陈松林院士长期从事鱼类种质保存、性别控制与抗病分子育种研究,建立了鱼类种质冷冻保存技术体系;破译我国首个鱼类(半滑舌鳎)基因组,揭示其性别决定机制,创建分子性控技术;研制我国鱼类首款抗病育种基因芯片“鱼芯1号”。陈松林院士将首次出席中国水产科技大会,并以《鱼类良种选育技术革新与绿色发展》为题,分享高新技术在鱼类良种培育及鱼类养殖业中的应用,展望未来水产种业发展趋势,为养殖业绿色发展提供良种保障和技术支撑。

  此外,大会特设中国水产行业新科技新成果推介会、通威第二届微藻食品分论坛及2022年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年度会议等,探索行业创新发展之路,凝聚行业共识,为现在和未来的养殖业转型提供有效支撑,把经验管理能力整合到乡村振兴。(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