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whty > 四川日报

川渝:瞄准文旅融合 携手“资足常乐”
2022年03月01日 13:54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曹惠君

  2月22日,经川渝两省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两省市发展改革委印发《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是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10个区域发展功能平台中唯一一个以“文旅融合”为主题的平台。方案有什么特点?将怎样推动文旅融合建设?记者采访了省发展改革委及相关专家。

  构建“一轴两区两带”,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

  根据《方案》,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规划范围为资阳市和大足区全域。今后,区域内将重点构建资大文旅融合发展主轴,资阳文旅融合核心区和大足文旅融合核心区、“红色印记”文旅融合发展带和“巴蜀匠心”工旅融合发展带为主体的“一轴两区两带”。

  《方案》要求示范区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市场新需求,建设文旅融合发展共同体、协作共兴的产业集聚地,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带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打造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

  “特殊的一个。”四川大学教授杨振之说,资阳、大足作为巴蜀文化交融地,人文厚重、生态原真,且具备世界遗产级核心资源,文旅是其最大优势和机会所在。

  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在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的10个区域发展功能平台中,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是唯一一个将重点放在旅游跨区融合发展上的平台,也堪称川渝两省市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共同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的“先行者”。

  杨振之认为,接下来,示范区应以文旅融合为抓手,统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和成渝地区中部崛起,聚焦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旅游消费升级和文创产业跨界发展,特别是在乡村振兴和产业更新领域,有望完成具备全国意义的跨区跨界协调发展模式探索,并实现高水平、可持续的综合效益。

  实施五大行动,力争到2025年旅游总收入达600亿元

  《方案》明确了示范区两阶段发展目标。到2025年,石刻(窟)等特色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成功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资足常乐”“石刻之乡”系列文旅品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年接待游客突破800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达到600亿元。

  到2035年,建成巴蜀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知名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形成世界知名石刻文旅品牌,“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效应凸显,成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要支撑。

  《方案》提出,资阳市和大足区要实施共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共建文旅基础设施网络、共塑区域文化旅游精品、共促“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共创文旅发展保障机制五大行动。

  为确保相关措施落实落地,资阳市和大足区将成立两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探索设立文旅融合发展基金和财税利益分享机制,以调动各方参与示范区建设的积极性。

  怎样才能将示范区建好?杨振之给出三点建议。

  首先,示范区要以世界文化遗产补录为契机,统筹落实全域资源保护利用一体化。例如,安岳石刻与大足石刻传承有序、浑然一体。因此,应当积极推动安岳石刻的世界文化遗产补录工作,并以专业化机构和高科技手段确保核心资源的可持续保护。在此基础上,加快实现核心资源体系的扩容升级与核心资源价值的综合转化。

  其次,以交通体系升级为契机,统筹落实全域文旅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在补齐交通和公共服务硬件短板的基础上,为全域乡村旅游度假产业发展提供均等化公共支撑。

  最后,以文创产业发展为契机,统筹落实全域适旅产业联动化和文旅市场平台化。通过用地、融资、人才等专项政策,引导区域间共享文化资源、推动社会主体和政府部门参与积极性,共创共享区域文旅大市场。

  新闻背景

  10个平台仅剩2个实施方案待印发

  2020年7月,四川重庆两省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推进方案》,提出规划建设9个区域发展功能平台,分别是:

  围绕川东北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规划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

  围绕成渝中部地区协同发展,规划建设高竹新区、合广长环重庆主城都市区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区、遂潼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围绕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规划建设内荣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

  加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规划建设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的“9+1”个区域发展功能平台全部出炉。

  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了解到,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是第八个印发实施方案的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至此,“9+1”个区域发展功能平台中,仅剩下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还没有印发实施方案。目前,这两个实施方案也在积极推进中,将陆续印发。(记者 李欣忆 王成栋)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