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fctt > 中新网四川

山湖为序,见证成都的岛——西岸半岛正式亮相
2023年07月31日 19:4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湖光好,千岛嵌珠玑。动荡微波迎晓日,巍峨高阁沐斜晖。”当代才女吴无闻先生游杭州千岛湖后,提笔写下了这么一句诗,以极致的笔墨赞叹杭州千岛湖的水光山色。

  而今天,在深居内陆的成都,我们也有这么一片“千岛湖”——三岔湖。湖区岛屿连绵,碧波千里,避世安宁,静谧祥和,以山水的维度见证成都整座城市的变迁,承载着成都人民内心所追寻的远方。

  山湖·起叙

  三岔湖依龙泉山而生,山水之间,熠熠生辉,共同为成都人民撑起了一片世外桃源。

  但它们的过往,却很长。

  以山的成就·叙写自然底蕴

  龙泉山横卧城东,郁郁葱葱,烟雨缭绕。但千百年来,它像一堵城墙阻隔着成都与世界交流发展,延续成都千年不变的两山夹一城的城市格局。

  随着“东进”发展战略的提出与推进,2020年4月,在时代的浪潮中,成都东部新区正式设立;5月,总体规划方案公布,一座“未来之城”即将就此浮现。如今,成都像是一只雄鹰,开始展翅,蓄势欲飞。

  今天的龙泉山,是未来城市的中心,将打造为全球最大城市绿心。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便坐落于此。公园规划面积达1275平方公里,自然资源天生充盈丰沛,有着优越的生态本底,截至2020年龙泉山森林覆盖率达59.5%。

  如今,人们可伫立在“城市之眼”荣称的丹景台,去俯仰天地,感受大自然壮阔雄伟的恢弘气势,去极目远眺,望见整座三岔湖的波光粼粼,慨叹山与湖的豪迈。

  未来,龙泉山不再只是成都人民的游山玩水的好去处,更是以“熊猫之窗”的视角打开国内外友好交流的大门,为未来的理想岛居方式打下坚实基础。

三岔湖实拍图,西岸半岛供图
三岔湖实拍图,西岸半岛供图

  以湖的过往·续写未来新态

  当成都人民在三岔湖面泛舟戏水时,却很少有人知道,在这湖底,沉了一座千年古镇。

  三岔湖的往事,要从很多年前说起。起初,三岔湖并不是“千岛湖”,从真正意义来说甚至并不算得上是“湖”,而是一座水库。在千年前的西魏时期,当时的古乾封镇是西南地区主要的商贸及物资集散地,而后在清雍时期又更名为三岔坝。三岔坝的辉煌时期,是1926年至1930年的化铜时期,当时的三岔坝,通宵达旦,水光彻天,有着“小成都”之称。20世纪70年代期间,为了解决干旱问题,引都江堰之水打造龙泉山灌区工程,原来的乾封、三岔旧址沉入了湖底,自此三岔湖在成都版图上诞生,并成为四川第二大湖泊。

  此后,每当冬天来临之际,寒冷的西伯利亚的候鸟便多了一个栖息之地,隐匿于层峦叠嶂,山光水色间。

  如今的三岔湖区气候宜人,风景秀丽。西南湖汊迂回婉蜒,西北层峦叠嶂拥有长达240公里蜿蜒曲折的湖岸线,又因东岸有玉带般长堤十九道,113个孤岛和160多个半岛,被成都人亲切地称作“马尔代夫”、“离家最近的千岛湖”。其中以岛为主的景点包含天鹅山庄、花岛、月亮岛、鸟岛、斩龙岛等,湖周边有着幽美险峻的丹景山、张飞营、三峨眉和古老的摩岩石刻等不可复制的极美景观,同杭州千岛湖相比,也毫不逊色。

  千年漫长的岁月并未将这一山一水消融,反而在时光的磨砺中,打上了时代闪闪发光的烙印。过往的痕迹或许很长,但值得期待的是,未来的故事已在这里生根发芽。

  山湖·启序

  在漫长更迭的岁月里,龙泉山下孕育了烟波浩渺的三岔湖。

  在周而复始的四季中,三岔湖上诞生了星罗棋布的湖心岛。

  以此为契机,一座让世界回味的世界级湖岛应运而生。

  尽管成都深处内陆,海水资源天然稀缺,但依旧阻挡不了对成都人民对山湖美景的热爱,对自由平和的向往,三岔湖带给成都人民的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重寻自己的心灵旅行。

西岸半岛区位图,西岸半岛供图
西岸半岛区位图,西岸半岛供图

  未来已来,环球会展集团凭借26年深厚文旅经验,规划了约1883亩山湖国际生态城——西岸半岛,以“极隐、极奢、极简、极新”的理念,营造城市中的湖山;以足够与世界接轨的综合商业顶奢配套,打造了沉浸式的山、湖、岛,滨水商业体验;以山湖、群岛的优势资源,打造一座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和城市高品质生态大盘——西岸半岛。

  这里,日升日落间,可泛舟、冲浪;花开花落间,可美食、露营。

  这里,契合人们心中对理想生活的种种期待,能重拾久违的内心平和。

  在这座浪漫的岛屿上,以另一种视野,找回对生活本身的热爱。当停下脚步,拥有慢下来的自由,或许才能找到“我想活出怎样的自己”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

  当风吹到了三岔湖畔,在绵延的龙泉山下,有座岛的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

  山为序,岛为续。一座值得让世界记住的成都岛,即将登场。(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