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探访“大国浓香”五粮液:不忘初心酿大国“和美”之味
2021年10月27日 14:3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7日电 (王哲)26日,“酒都宜宾浓香天下—全国主流媒体走进长江‘零公里’最优酿酒生态圈采风活动”首站走进中国白酒领军企业五粮液。当天媒体采风团从宜宾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汇合处出发,参观了坐落于宜宾老城区的五粮液“长发升”“利川永”“张万和”等酿酒古作坊和绿色生态、规模宏大的五粮液酿酒基地,深刻感受了酒都宜宾的悠久酿酒历史和“大国浓香”五粮液不忘初心酿大国“和美”之味的独特魅力。

采风团在五粮液网红打卡地前合影。鲍安华摄 作者
采风团在五粮液网红打卡地前合影。鲍安华摄 作者

  自古以来,宜宾航运方便,物产丰富、商贾发达,不同文化碰撞交流,使得这座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孕育出了“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同时,这种精神使得宜宾酿酒人视野开阔,善于包容,喜欢尝试,而采用多粮工艺酿酒恰是此精神最好的诠释与注解。

五粮液长发升古酒坊。王哲摄
五粮液长发升古酒坊。王哲摄

  离宜宾合江门百余米,一条名为鼓楼街的巷子,远远的飘出浓浓酒香,采风团循着酒香走去,便到了五粮液“长发升”古酒坊。“长发升”古酒坊,朱红门面,明清建筑风格,曾是典型的“前店后坊”。在这里,采风团看到了最古老的酿酒场所和传承了逾千年的传统酿造技艺。酒坊中的古窖,最古老的已有653年窖龄,且未曾间断使用,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并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地穴式曲酒发酵窖池,其窖泥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活文物”收藏。

远眺五粮液酒城。王哲摄
远眺五粮液酒城。王哲摄

  五粮液“钟三和”“张万和”古酒坊,在宜宾老城区的中部,四周满是居民楼。正如他们名字中所带的“和”字一样,两个古酒坊已经和周围的市民“和睦相处”数百年。酒坊外,市民们买菜、喝茶、接送孩子上学,生活井然有序;酒坊内,酿酒工人繁忙劳作,起糟、蒸馏、摘酒、摊晾……酿的酒顺着窗户、瓦缝飘散出来,让街巷更有生活气息了,似乎古戎州千百年来的生活都停留在了这里。

  岷江畔的长春街,是条充满生活气息的街道,柴米油盐酱醋茶,各种副食和服务小店散布整条街上,这条巷子里可是藏着五粮液“利川永”“全恒昌”“天锡福”三个古酒坊。五粮液历史上的传奇人物邓子均曾在“利川永”工作,他反复摸索,改良“陈氏秘方”酿出了杂粮酒,晚清举人杨惠泉品美酒,更名为“五粮液”,开辟了一个白酒品牌的发展新纪元。

  明初古酒坊、国宝窖池,并不“束之高阁”,当作遗迹来对待,而是保持生产,和城市融为一体;五粮液酿酒匠人,身怀绝技,却并不觉得自己多了不起,一心想着的只是多酿些好酒,安安心心、滋滋润润地过日子,仿佛大隐隐于市的“高手”。走过这些朴实无华的五粮液酿酒古酒坊,让人不仅感受到了五粮液悠久的酿酒历史,还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力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宜宾人都会用心酿好酒,因为这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已经融入了宜宾人的骨髓。

  在五粮液523酿酒车间,采风团看到了世界上最大的酿造车间,长达1.6公里,上千名酿酒工人同时生产,场面极其震撼。

  “酿酒首先要保证品质,可以机械化的地方采用机械化,不能的地方就坚持人工操作。”523车间一位班组长说道,酿酒看似体力活,实则是一门技术活。窖池里新出来的糟,首先要“望”,用眼看糟,看颜色是否正常,发酵是否彻底;“闻”,用鼻闻糟,闻香气好不好;“问”,用嘴尝糟,尝酸味正不正常;“切”,用手抓糟,感受水分是否充足。只有准确识别了糟,才能精准配料。

  从宜宾老城区的八大明初古酒坊到全国规模最大的生态酿酒基地,时代在变,企业规模在变,但五粮液人的初心、匠心和精神未曾改变。

  同样,五粮液为了切实保护原产地生态环境,还将通过非酒产业搬迁、5A景区打造、厂区风貌整治、环保生态湿地建设、锅炉电能替代、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建设、使园区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力争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打造绿色、创新、领先的一流企业。

  如今,在五粮液的带领下,宜宾白酒产区令人瞩目,以不足全国同行业1/10的产量,支撑了全国近1/4的市场份额和近1/5的利润总额;以不足四川省同行业1/5的产量,支撑了全省一半的市场份额和近3/5的利润总额。(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