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西部铁军"杨金发:用十年诠释新时代工匠精神
2021年11月02日 16:4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2日电  题:"西部铁军"杨金发:用十年诠释新时代工匠精神

  “我从17岁开始学焊接了,十年来天天跟火花打交道,焊枪和面罩都是我的老朋友了……”11月2日,在中国十九冶西昌钢构厂的车间里,杨金发聚精会神地进行焊接工作,就在说话间,他熟练地展示着自己的“老伙计”。

  要想焊接登峰造极 唯有下苦工

杨金发(右一)获评2016年度感动西昌人物。
杨金发(右一)获评2016年度感动西昌人物。

  2011年9月,17岁的杨金发带着一身稚气与懵懂步入中国十九冶攀枝花技师学院,对焊接一无所知的他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学一门手艺,没想到,这一试便是十年。

  焊接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是一门考验人的眼力、手力、耐力的技术活,毫厘之差都会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刚开始的时候,飞扬的火花对皮肤灼烧的痛感是真实又细碎的,每次要准备实训的时候,每一根汗毛都在抗拒……”杨金发回忆道。

  “焊接就像是在钢板上绣花,登峰造极的秘密就是下苦工”。杨金发利用学习之余,将课堂上学到的焊接理论应用在实际操作中,沉浸在焊接操作室里,戴着面罩,一手持焊枪、一手送焊丝,在每一块被舍弃的边角料上练习,手臂上星星点点、大小不一的伤疤,都成了他技能提升的“勋功章”。

  2012年,杨金发参加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场焊接职业技能竞赛,也是从这一年,他开启了自己职业技能竞赛的征途。此后,在42届、43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中以第三名的成绩入选国家集训队,出征巴西圣保罗;2015年在第十二届全国工程建设系统职业技能竞赛中获焊工个人总分第一名;2015年代表中国队参加新西兰大洋洲挑战赛并获得焊接项目亚军;2016年获四川省焊接技能对抗赛表演赛二等奖……

  从事焊接工作十年来,杨金发先后荣获“全国工程建设系统技术能手”、“感动西昌十大人物”、“全国技术能手”、“凉山州劳动模范”、“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工匠”等荣誉称号,这一项项荣誉也见证了杨金发的个人成长。

  勤于动脑 不断追求工艺革新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焊接需求越来越大,焊接工艺从最初的单一到多种,新工艺、新方法日新月异,这也要求新时期的工匠在工艺上精益求精,不断地追求突破与创新。

  2018年,杨金发领办的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于被授予“凉山州杨金发焊接特优技师工作室”,是凉山州首个技师工作室。2020年9月,该工作室被评为四川省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杨金发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展技术革新、专利申报等创新工作,先后获得《磨光机置物支架》《管道支撑装置》《管道组队、焊接平台》《焊缝数显检测尺》《焊接辅助支架》以及《焊机送丝机移动小车》六项新型实用专利。

  “善于思考是做好一件事的关键,勤于动脑才能想到改进的办法。”杨金发革新工作方法,提高效率。在焊接过程中,常规的组对、焊接都是在地上或操作台上完成,操作时需要一人将管固定,一人对口,一人点焊,至少需要三人才能完成组对,而且对口过程中管道容易晃动,造成严重错边,间隙大小不一致,导致经常返工等问题。

  杨金发通过日常观察与反复试验,设计了一个简单实用的组对、焊接平台,利用小口径管道组对、焊接平台,可将小口径管道转动焊接,降低了操作难度,转动后可达到理想的焊接位置,提高焊接质量;焊接过程中管道也可固定,不需要其他人稳定管道,减少了人力,节约了成本。该项发明有效解决了管道组对这一问题,也获得了国家实用型发明专利。

  迎难而上 带头冲锋施工一线

  “碰到急难险重任务找杨金发准行”。在大家的眼中,杨金发总是迎难而上,勇挑重担。2019年年底,西昌钢构厂在制造拦污栅的同时,承接制作风电塔筒。面对繁重的生产任务,杨金发临危受命,带领徒弟组成青年突击队,冲锋在项目施工一线。

  拦污栅是设在进水口前,用于拦阻水流挟带的水草、漂木等杂物的框栅式钢结构,构件质量和精度要求极高。而吊杆焊接是整个制造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吊杆上吊耳板、吊杆的对接焊缝,转向吊杆腹板与翼板的连接组合焊缝均为一级焊缝。

  为保质保量完成项目,杨金发提前开展业务培训,他严格要求队员按规定焊接顺序和焊接方向进行焊接,焊接速度、焊接电流均保持一致,使栅体均匀受热,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栅体焊接变形及焊接应力。经他培训与指导后,拦污栅焊接一次性合格率全面达标。

  有杨金发的地方就有焊接技艺的传授

  “知识需要传播,技术更需要传承。”对于自己的经验与知识,杨金发从来不吝啬与人分享,每在焊接工作中得到一点收获,他都第一时间与大家共享,带动车间的焊工人员共同成长。

  钢构厂流传着一句话,“无论是在施工现场还是培训课堂,有焊接的地方就有杨金发,有杨金发的地方就有焊接技艺的传授。”这大概是对技艺传承人最高的赞誉。杨金发常在夜班结束后,利用休息的时间对焊接工进行培训。对于新入职的员工,他从拿焊枪的角度、蹲姿,甚至如何喘气开始教授,从理论到实践,循环往复。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一批批年轻的焊工努力学习技术,成为公司一线生产的中坚力量。

  此外,杨金发还积极参与到凉山州盐源县举办的新型农民素质暨技能提升培训活动中。他说:“我来自农村,知道贫困的可怕,培养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就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这样的培训,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怀揣对焊接的热情,杨金发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听党指挥、忠诚担当、拼搏奉献、勇创奇迹”的“西部铁军”精神,书写着新时代技术人员的“匠心”。走过“火花少年”杨金发的十年,也是焊接特殊技能人才成长的十年。(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