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邓力:力争把汉服文化引领为当地支柱产业
2021年11月11日 13:3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1日电 (吴平华 )“我将尽最大的努力把成都的汉服文化发扬光大,带领更多的人做‘掌柜’……”近日,成都原创汉服品牌濯锦阁创始人兼设计师邓力如是说。

汉服之美。朱华 摄
汉服之美。朱华 摄

  作为一名资深汉服同袍,邓力参与了汉服文化的复兴,也见证了成都一步步登上“中国汉服第一城”的宝座。据统计,成都汉服商家数量、汉服销量、汉服产业总产值、汉服同袍数量目前均位列中国第一。

  “目前国内还没有汉服设计专业,包括重回汉唐、明华堂、如梦霓裳、瞳菀在内的知名汉服品牌在创业初期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他们可以,我当然也可以。”邓力说,早在第一次接触汉服时,就决定要做自己的汉服,不仅如此,成都包容的文化氛围和高频的汉服文化活动,也在激励邓力去实现自己的“掌柜梦”。

  “成都是中国最早举办千人活动的城市,新冠疫情前,成都汉服活动单场参与人数至少能达到800人。”邓力坦言,成都十分热衷汉服文化活动,做到了月月都有大型汉服文化活动,有越来越多不是同袍的普通老百姓开始穿汉服走上街头。汉服活动在促进普及率增长的同时,为汉服商家们带来了更多展示品牌的机会,甚至是直接的经济收益。

  邓力看来,成都注定成为复兴汉服文化的沃土,成都注定要当“中国汉服第一城”。不仅是汉服文化,这里还滋养着电竞、二次元、潮玩和古着等诸多亚文化的发展,他们又与汉服文化碰撞到一起,“现代汉服”这一概念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还有了“汉洋折中”“汉元素”等诸多分支。

  2018年,共青团中央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确定为“中国华服日”。这一年,汉服商家数量激增,全国汉服商家超过800家,数量最多的成都达66家。

痴迷汉服文化的邓力。朱华 摄
痴迷汉服文化的邓力。朱华 摄

  在圈内友人的支持下,时年32岁的邓力创立濯锦阁并担任设计师,产品主打织锦类明制汉服。除了时下最流行的锦衣卫制服“飞鱼服”外,濯锦阁曾以一款薄纱立领斜襟长衫红遍全网。

  不同于西式服装,汉服采用平面裁剪,纹样、形制、配饰既有据可依,又给了设计者极大的发挥空间,这是汉服设计的魅力之处,也是制约汉服发展的重要原因。早年间,由于单次采购量小、工艺要求高、布料用量大,成都范围内几乎没有工厂愿意接单。

  可是,在濯锦阁创立前的市场调研过程中,邓力惊讶地发现,成都服装工厂们竟开始学习汉服的走线、裁剪,主动拥抱汉服市场。

  成都区域内,绣花厂也纷纷升级设备、招募员工,成都有了完整的汉服产业链,汉婚工作室、汉服文创书店、汉服妆造、汉服模特经济、汉服摄影等相关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在成都破土而出,文殊坊、天府广场、春熙路均成为汉服实体店聚集地。汉服产业的发展还推动了传统工艺复苏,蜀锦、蜀绣走上革新之路,与此同时,传统技艺又促进了汉服产业的优化升级,成都汉服经济逐渐形成了一套趋于完善的产业链。

  2021年8月26日,成都汉服产学研创新发展联盟发起筹备大会暨2021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汉服文化活动新闻发布会举行,当地随后启动了为期3个月的精彩汉服文化活动。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各地均开始举行传统文化活动以汉服+文旅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邓力认为,近年来倡导创新、创意为主导的“新经济”,汉服及汉服产业更能凸显其优势。汉服及汉服产业发展所带来的裨益已不仅限于直接的经济效应,汉服是一种服饰,但也是一种文化,一种与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相比几乎没有进入门槛的文化。尤其是当现代汉服逐渐为市场接纳。或许在某一天,21世纪的汉民族也会有一套属于他们时代的形制。

  “成都需要更多能展现4000年蜀文化的地方。”这是关于成都与汉服,“土著”邓力最期待的一件事。寻找区域文化与汉服元素连结的更多可能性,不仅宣扬和传播了汉服文化,还从细节之处彰显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实现区域经济与传统文化的联动发展。汉服,将成为天府文化的一种表达,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势必对经济发展硬实力产生影响。(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