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简阳: 坚决打赢“十年禁渔”攻坚战持久战 护好一江碧水
2021年11月25日 10:4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24日电 (吴平华 )碧水沱江穿城而过,雄州简阳美不胜收!为推动沱江流域水环境持续全面改善,走出一条山青、水美、鱼肥的具有简阳特色的生态发展之路,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简阳市各级各部门协同联动,精准发力,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攻坚战持久战,全力守护好一方碧水青山。

  自“十年禁渔”工作启动以来,简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简阳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简阳市天然水域禁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机制,相继发布了《简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天然水域实施全面禁捕的通告》、《简阳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沱江流域春季禁渔的通告》,统筹推进全市禁捕退捕工作。

  作为“十年禁渔”工作的牵头实施单位,简阳市农业农村局认真履行禁渔禁捕主体责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十年禁渔令”落地落实。

  退得出 扎实开展精准退捕

渔政执法人员开展日常巡查。简阳市农业农村局 供图
渔政执法人员开展日常巡查。简阳市农业农村局 供图

  “上岸以后该咋办?”提到禁渔后的生活,十六七岁就下河捕鱼的射洪坝街道沱江社区退捕渔民陈仕林曾焦虑“自己已经57岁,如何开始新生活?”

  “白天一张网,夜里一床板”曾是沱江沿岸渔民们真实的生活写照。自“十年禁渔”工作启动以来,简阳市委市政府将退捕渔民上岸后的生产生活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来抓,让广大渔民愿意上岸、上得了岸。据陈仕林介绍,退捕上岸后,他购买了养老保险,找到了一份工作,搬进了租住的新家,告别了过去日晒雨淋的生活环境。对如今上岸后的生活,陈仕林竖起大拇指表示很满意。

  同时,简阳市还扎实开展建档立卡专项督查,探索出一套简明易行、行之有效的“一船一档”管理规程;有序开展船网回收拆解,退捕渔船分类处置等工作,全面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

  稳得住 让上岸渔民有出路

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简阳市农业农村局 供图
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简阳市农业农村局 供图

  沱江是川内重要的捕捞水域,简阳段有渔船182条、渔民337名。全面禁渔,妥善安置渔民,让上岸渔民有出路是关键。针对渔民整体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劳动技能单一,上了岸如何“稳得住”的问题?简阳市按照分类施策的原则,337名渔民全部参加养老保险,解决了退捕渔民的后顾之忧。

  “同时,我们还组织开展退捕渔民技能培训3期,其中养老护理员劳务品牌培训18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期289人,让退捕渔民掌握实用技术,增加就业机会,并组织开展退捕渔民专场招聘活动,集中推送岗位信息,帮助其转岗就业。”据简阳市农业农村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截止目前,简阳全市未超过劳动年龄的退捕渔民已全部实现转产就业。

  为强化渔民退捕转产工作组织保障,简阳市制定了《简阳市沱江流域禁捕和渔民退捕转产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要求、时间进度和成员单位职能职责,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切实保障渔民退捕转产工作顺利开展。

  禁得严 重拳整治“亮真剑”

宣传普及“十年禁渔”相关法律法规。简阳市农业农村局 供图
宣传普及“十年禁渔”相关法律法规。简阳市农业农村局 供图

  “只允许一人一杆、一线、一钩,禁止使用多线多钩、长线多钩、一线多钩的垂钓行为。”近日,在绛溪河简城街道段水磨滩处,简阳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执法人员曾诚、冯科向垂钓者宣讲道。“这个我们晓得,都在宣传,我们支持禁捕。”垂钓者表示。

  为了做好禁捕工作,从2020年9月1日起,护渔员就开始在沱江流域简阳段、绛溪河简阳段等天然水域开始巡查。“目前,我们已经建立起三级联动机制,织密了网格防线;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开启全面协同作战;建立有奖举报机制,倡导社会广泛监督。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编织起一张‘禁渔’大网。”据简阳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大队已发放各类宣传单5000余份,对群众进行禁捕退捕法律政策宣传6000余人次;开展联合执法30余次,移交6起电鱼、可视钓具案至公安机关;出动执法人员1000余人次,劝阻违规游钓人100余人次,收缴封存钓具100余根,对违规垂钓人员开办法律法规及政策培训班10期。

  在广泛发动和宣传禁渔工作的同时,简阳市农业农村局积极组织开展“渔政执法亮剑行动”,会同公安机关先后查处了“袁某电鱼案”,“钟某张某捕鱼案”等一批典型违法案件,严厉打击了非法捕鱼行为,起到了较好的震慑作用,沱江流域(简阳段)捕鱼现象大大减少。

  实施长江“十年禁渔”,是保护长江母亲河的历史性标志性工程,是推动长江共抓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百年大计。简阳市正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有力有序推进禁捕退捕各项工作,坚决打好长江“十年禁渔”攻坚战持久战。(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